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文·:大学生的信仰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论当今大学或缺乏信仰,故丢弃诚信、崇拜权钱、追求功利、信奉“关系”、学术造假、道德沦丧、斯文扫地。大学作为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基地,要出人才、出队伍、出思想,须将“求真求实、创新开拓、诚信善行、公平正义、法治天下”视为宗旨,把信仰及道德纳入目标导向机制、动力激励机制、规范与创新机制、环境保障机制,将政治底线、学术底线、组织底线、人格底线等纳入质量预警机制。

论文关键词:大学信仰;运行机制;大学底线

  信仰是自觉的、虔诚的、全身心的投入,以信仰引导行为,尤其切合学校、军队等高度组织化社会实体的定向有序运行。从理论上讲,人皆有信仰。心理健康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在乡村,经历千万年的社会动荡,草民像麦子一茬一茬被消灭,可是他们的信仰体系,他们的精神世界坚不可摧。他们表面上对于统治阶级推行的新信仰唯唯诺诺,心底,他们依然用一万年前的宗教原则生活。乡村社会,才是真正坚不可摧的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城乡,哪怕在大学,有些人缺乏稳定的人生愿望、人生追求、人生信念,或者说,曾经有过信仰,但飘忽不定,易受干扰甚至放弃。这样的人,他也会被认为“没有信仰”。

  另一种人,有学历,有体面身份,但随波逐流,追求的是权利、财富,他们的信仰已异化为另类。

一、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人生选择,是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的实际内在追求

  1. 信仰是稳定的、持久的、终身的选择。信仰的对象具有理想性、功德性,理解愈深信念愈强,哪怕奉献理想、青春,乃至生命,毫不动摇。信仰具有辐射力、感染力与号召力,信仰先驱的行为样板性吸引更多的人去仿效体验。信仰是感情融入与理性认同的结合,它不受时空条件、身份地位、财富学识的限制,内心认同即行为趋之。在信仰面前人人平等,其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任何一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活力无限的动力源。只要树立了信仰,就具备以信仰引导行为的巨大能量,尤其切合学校、军队等高度组织化社会实体定向有序的运行,这也是本文,强调大学信仰的初衷。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留学博士黄万里1937年归国,主张从江河流域地貌生成历史和特性出发,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治河,依据研究结果讲真话,对建三门峡水库等国家工程提出反对意见,挨斗挨批终不悔,科学信仰使然。

  伊斯兰教义把诚信作为后世功德考察,严禁伪证、说谎、诬蔑。曾在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事告诉我:某民族学院有寝室失窃,调查到个别学生,让他发誓“不是我拿的”,该学生脸色彆得发红发紫,最后说“我不能向真主说谎”……乃宗教信仰之力。

二、 大学信仰是大学教育及办学的灵魂

  1. 大学“对学校未来及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及信念”与“大学人的基本信仰”互为因果。大学信仰,一是指一个大学所具有的信仰,即大学对“学校未来及自身发展目标”所坚持的追求及信念;二是指大学人的基本信仰,既包括师生员工对自己大学的信仰(我们学校应成什么样的学校,学校能给我们什么),也包括师生员工对自身内在追求(我在这个学校应该成什么样的人)的虔敬坚守。

  “师生员工对自己大学的信仰”与“师生员工对自身内在追求的虔敬坚守”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大学“对学校未来及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及信念”与“大学人的基本信仰”也是互为因果的。这为大学管理将信仰纳入运行机制使之定向有序地可操作化提供了可能。

  2. 学校树立了信仰,就具备以信仰引导师生行为的巨大能量,这正是大学尤其需要信仰的动因。大学信仰涉及政治信仰、科学信仰、人生信仰、人格信仰、制度信仰、宗教信仰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阶级斗争、信仰民主自由等,属政治信仰。凡致力求真、求实、求知,对事物及其规律进行不懈研究,并捍卫其研究成果,为科学信仰。是“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创造、创新、创业,还是“靠父母”、“傍大款”;是诚心实意、善行助人,还是投机取巧、坑蒙拐骗为人生信仰、人格信仰之分也……。

  可见,信仰不同,追求的目标、动力、过程、结果均不同。为什么同班同学,其学业成绩、品性人格大相径庭;同为教授,有的教书育人、以身作则,有的趋炎附势、学术造假。师生均有天壤之别,根在信仰不同。

  3. 重视并运行“大学信仰”,才能使大学“上规范,上水平”。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虽有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历史渊源、人文风貌等差异,但最根本差异是国家哲学、国家信仰、国家道德,即正统文化、主流文化差异。如果说国家哲学是国家灯塔,那么,国家信仰则是点亮国家灯塔的动力源。无论是国家、民族、学校,还是家庭、个人,在解决了“自己是谁”、“自己怎么来的”、“自己往何处去”等问题后,“确立并坚持什么样的信仰”便成为自己“存在与发展”的关键。在正统文化、主流文化中,“我”或“我们”应该有什么信仰,正成为任何一个社会实体寻找自我的安魂之举。

  今天的中国大学,从教育体系到办学模式,几成定局。如何把大学办得“上规范”,符合教育部林林总总评比检查的要求,各大学已驾轻就熟。如何使大学“上规范”又能“上水平”呢?须从大学信仰抓起。

  4. 大学作为国家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出人才、出队伍、出思想,就须让信仰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在精、气、神。大学的一般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要实现这些职能,大学必须“出人才”,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专业通才;“出队伍”,锻炼出一支教学科研双肩挑的高水平教授队伍;“出思想”,即追求真理、探究规律、寻找终极关怀(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人有思想,人能主动思考人生问题。大学生与一般人最大的不同是:大学就是学习并锻炼思考,尤其是创造性思考、反思性思考、逆向性思考、跨界性(跨行业、跨专业、跨门类)思考、穿越性(穿越时空)思考的最佳之处。 "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的原始元素。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把信仰比喻为人体生命的精、气、神,强调在大学教育的终端成果中,无论是毕业生还教师,都应成为有坚定信仰、高尚道德、创新精神与完善人格的人。

  5. 大学信仰从失信到失位:市场经济下的大学已失去神圣的光芒。当今大学或缺乏信仰,故丢弃诚信、崇拜权钱、追求功利、信奉“关系”、学术造假、道德沦丧、斯文扫地。吉林大学学生王太拓记述了与学校挑战杯比赛中一个贫困山区女生的对话,当问及她是否相信公正时她回答说,她并不相信公平,也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她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吉大的学生,农村孩子啃馒头吃咸菜,城里高干,子弟开着跑车追女孩;同样毕业,农村孩子蜗居在城市角落,而城里孩子拥有豪华住宅。在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人压抑得太久就会有各种不正常表现。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无论革命领袖还是拾荒大妈都有着伟大革命信仰,所以,纵然地位悬殊也不会出现对社会的不满和质疑。当我们的信仰从“为人民服务”转向“为人民币服务”,处在底层的草根不再相信远大而又崇高的理想了。市场经济下的大学已失去神圣光芒。可怜的农村学生在各种“潜规则”和“公理”的影响下更加疑惑了,大学忙着盖高楼、搞腐,败,教授忙着做项目、抄论文,同学忙着谈恋爱、找工作,在一个没有大师的高校里,学生们忘记了读书,老师们则忘掉了学生。大学的教育,让我们失去了对信仰的追寻,多了一份对公正的质疑。

  曾几何时,大学曾是信仰共产主义、信仰雷锋精神的热土!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指出当前的危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大学失去了理念,失去了正确方向,失去了严谨学风……我们年轻的时候还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人民服务,信仰奉献精神,现在什么信仰都没有了,就是信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313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