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以通为用论中风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论文导读::通法释义。中风病病因病机。通法应用举隅。以通为用”论中风。

  论文关键词:通法,中风,应用举隅

一、通法释义

  通法有广义、狭义之别。狭义通法,乃指宣通郁滞、通利二便之法。叶天士提出了“凡病宜通”的治疗学思想,指出:“大凡经脉六腑之病,总以宣通为是”,“六气客邪,可通可泄”。故凡能祛除病邪,消除气血津液运行阻滞,协调脏腑功能的方法都属广义通法范畴1。

二、中风病病因病机

  中风病是因气血运行障碍所致的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伴有或不伴有昏仆的一种病证,其主要病机是“不通”,主要病理因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虚 中风病大多与“虚”有关。“虚”责其脏者,应为肝肾。《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肝肾亏虚是中风病的病理基础2。因虚致瘀,因虚生痰,因虚阳亢,因虚生火,因虚生风是中风病变的必然结果。

  风 有内风和外风之分。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闭阻,发为中风。风为百病之长,风邪鼓动,气机逆乱,加重脏腑功能失凋,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致痰浊瘀血内生;另一方面,招致外邪乘虚,火热、痰瘀、浊毒等实邪由此而生,从而表现出实邪为主的证候特点。内风的产生主要见于肝阳化风及气虚生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厥阴风木之脏应用举隅,体阴而用阳,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化风而发病。

  火 引起中风之火为“五志之火”,多为心火、肝火3 。心主血,五行属火;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主气机疏泄,气机之升降出入正常与否与肝脏关系密切。有资料表明4,中风病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其中45岁至60岁为高发期。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多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容易受七情所伤。五志过极,心火暴胜,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或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人,亦有遇怫郁而阳亢化风。

  痰 《丹溪心法·论中风》指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嗜酒肥甘,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或肝阳素旺,脾运失司,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炽,炼液生痰;或情志不畅,忧郁恼怒,肝气郁结,气郁聚液生痰;或气郁亦可化火,炼液生痰,最终成为中风病的发病基础,形成中风。痰热重者,阻在中焦,浊邪不降,致腑气不通。

  瘀 瘀是指瘀血与郁滞。瘀血的形成,可因气滞、气虚、血寒、血热等使血行不畅而致论文的格式。《内经》指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郁滞主要是指脏腑气机的壅滞。中风初起,肝气横逆,气机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郁滞遂成。脾胃郁滞则痰浊内生;肺气郁结则宣降失司,腑气不通,腑实以成。尤其腑气不通在中风病的病变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其作为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中风病的演变过程中5。

  综上,中风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肝肾阴虚、气血虚少;“标实”是指风、火、痰、瘀等实邪的存在。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脉阻窍闭,不通为病。

三、“通”与中风病

  脑为元神之府,是清灵空窍。若有热、瘀、痰等邪气侵扰,则清窍失灵,发生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曹永康教授认为:当猝然昏仆,痰鸣肢掣之际,气之与血,并走于上,机窍闭塞,壅而不通,不论风也、火也、瘀也,悉奔于上,冲激犯脑,总属“留而不去应用举隅,其病为实”,治疗大法当在“通”字6。因此,治疗上宜通腑化浊开窍,活血化痰通络,使气血得畅、脑窍得开、脉络得通,且可防止中风的再次发生。故通法与中风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四、通法应用举隅

  通补法

  中风病多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浮阳上亢,虚风内动所致,以肝肾阴虚为本,故滋补肝肾,以补助通是治疗中风病的根本大法之一。《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清·张山雷提出“养水滋肾一法,虽非治疗猝中之急务,然是治肝阳必不可少,以补肾为治肝之木,故在潜镇摄纳之后,气血既平,痰浊不塞,徐图滋养,以固护根基,而肝阳可无再动之虑,亦此证中善后之要着。”且中风病日久,痿废不用,反复发作,损伤正气,耗伤阴血,脉络瘀阻,无以温煦充养肌肤筋脉而成痿证。如《宣明论方》中治疗“肾气虚厥,语声不出,足废不用”的地黄饮子以补益肝肾、摄纳浮阳、开窍化痰。六味地黄丸亦为补益肝肾阴精的良方。但需注意,因虚而补不可过于腻滞,须与通补,寓通于补,以顺脏腑之性7。

  通腑法

  腑气不通,痰瘀之邪积滞胃肠,阻滞中焦,气机不利,胃肠浊热不得外泄,更助肝阳痰火之势加重病情,亦可诱发再次中风。清代张锡纯发现,大凡中风病人多有大便燥结不通之证,并认为“是治此证者,当以通其大便为要务,迨服药至大便自然通顺时,则病愈过半矣”。因此,对于腑实不通的患者,应急用通腑法。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提出“若忽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若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内有便溺之阻格”者可用三化汤以及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治疗。具体有通腑泄热法、通腑化痰法、通腑化瘀法8等。现代研究表明,通腑法治疗中风病具有以下作用9:①改善血液循环,尤其改善微循环②机械刺激,促进了胃肠功能③促进新陈代谢,抑制毒素,排泄毒素④消炎抑菌⑤醒脑促苏醒,能够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使上逆于清窍的`浊气下降,邪有出路,调整脏腑逆乱之气机。

  祛风通络法

  辛散外风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气血闭阻,发为中风。《本草纲目》谓:“偏枯者,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祛散风邪、宣畅气血为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之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大秦艽汤)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唐·孙思邈小续命汤亦为驱散外风的常用方,正如《成方便读》所说:“此方所治之不省人事,神气愤乱者,乃邪气骤加,正气不守之象”。清代名医罗天益治疗中风重视风药的应用应用举隅,羌活、防风使用频率最高10。现代研究表明,祛风药不仅治风,而且治血,具有宣畅气血、祛瘀通络之功,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活血抗凝且有降压作用11。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348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