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的界定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居于不同的地位

  (一)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创造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活跃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唯一具有主观能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只有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并由劳动者组织、控制、协调等,物质资源才能完成生产和再生产,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能力,是企业中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包括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设计、创造出来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由人来运作的,人才素质决定着一个企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和管理的优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人力资源在企业资源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今天,专有技术和专利等在生产活动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这些要素无疑都是劳动,特别是作为人力资源重要表现形式的脑力劳动的成果。这种成果一旦产生出来,就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对生产活动和整个的社会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就是说,它们不仅是现代更高层次劳动的产物,也是新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要求。

  (二)构成无形资产重要内容的专有技术的推广与运用过程和人力资源密切相关

  无形资产是人类科学劳动的产物,来源于人类科学劳动的高质量和高投入。研发无形资产-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的研发设计就是把原科学知识要素合并于生产和体现于生产过程中,这样就使得生产方式越来越先进,更多的生产作业由机器来做,机器作业效率也越来越高。如果具体到劳动者和技术的关系来看,技术本身应该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也应和科学一样,是一种专门性知识。若将技术资本化后即形成知识产权,这样似乎技术就成了独立于劳动之外的一个要素。但即使是资本化的技术,它要在价值的创造中起作用,也必须通过劳动,也要通过劳动者。虽然技术对外保密,但是对企业的工人不能保密,否则就没法生产了。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必须通过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即必须变成劳动者的技能,才能在劳动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这样,当我们说劳动创造价值时,这个“劳动”已经包括了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而这个脑力主要的就是技术。技术必须是劳动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的要素,它不是和劳动平列的一个要素,所以技术在价值创造中当然起作用,但它不是独立起作用,而是在劳动中起作用,是劳动的内在因素。不能设想没有技术的劳动,也没有不在劳动中发挥作用的技术。如果把技术和劳动对立起来,分割开,技术就不成为技术,劳动也就不成劳动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作为无形资产的专有技术实际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内容,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价值。但不能将它独立于劳动,独立于劳动的专有技术不创造价值。专有技术是作为劳动的内容和要素而参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这实际上是讲掌握了这项技术的劳动由简单劳动变成复杂劳动,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劳动生产较多的产品,从而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我们可以说,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包含某些无形资产的要素,而无形资产是不能包括劳动者的技术的。而我们现在会计核算上将专有技术列为无形资产核算,这是值得商榷的。当然,在今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有些技术通过向国家登记并受到国家的保护之后,它就由个人保密变成了公开的社会性知识了。通过企业的生产活动,这种技术就物化了,那么必须有新的运用这一技术的劳动利用它时它才发挥作用。技术的公开化,也可以促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构成无形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商誉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结构紧密联系

  企业商誉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创商誉,其本质特征是以管理者、工程师和工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发挥的效用。优秀的管理者、工程师、工人代表着优秀的企业文化、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从而就形成企业良好的形象和经济效益。企业家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企业家是一个脑力劳动者,而且要具备与本企业经营的产品、技术相关的知识,要懂得法律,要有市场头脑,这样才能算一个合格的经营者。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工程师、工人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提高,不仅增加有形物质财富,还大大增加了无形的财富,比如商标、专利、版权等。尤其在管理方面,只有知识才能提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个企业的职工,包括在第一线的工人,也包括管理层,而且这个管理层活动不仅是经营,也有一个协作性质,这些人的有效劳动能对企业起到良好的影响。因此,知识作为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经济资源,发挥它创造性功能的载体是人,只有人才能使用它,驾驭它并利用它创造财富。所以自创商誉更多的是与人力资源相联系的因素。

  三、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创造新价值

  人力资源是商品,但它与其他商品不同,它的使用并不属于一般的消费,而属于生产和劳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使用同生产资料的作用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生产资料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前者却是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它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同时,还往新产品中加进了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剩余额即剩余价值。人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就在这里。如果说,在简单商品与货币关系中,使用价值仅是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作为表现价值的一种被动形式而起作用的话,那么,在资本生产场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创造价值的决定性要素了,即变成了一种规定经济形式的因素了。因此,即使是智能机器的产品,也仍然有活劳动的对象化和客体化,本质上仍然是活劳动的产物,仍然是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无形资产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

  无形资产作为人类劳动过程中的积累和结晶,在生产过程中是和人力资源紧密相联系的。无形资产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如将专利等具体体现在其生产的产品之中,就会生产出技术和知识含量更高的产品,人们使用了这些新产品之后能够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能力是主体生产力,而体现高技术的机器力和无形资产、原材料则是客体力,一旦人使用了高科技的生产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当这些原材料被活劳动之火点燃和发动,生产中的客体力就转化为主体力,高新技术的工具力就表现为人类活劳动的能力,更确切地说,高新技术工具力转化为被增强了的活劳动能力,不论人们使用的物质生产工具是多么先进、数量多么庞大,不论使用的人力,即活劳动量是多么小,但是生产过程中的强大的客体力-高新技术的工具力始终表现为主体生产力,表现为活劳动的生产力。而人类进行技术革新机器设备,提高原材料的科技含量和品质的一切努力,都在可增强人类劳动的物质装备,由此把更强大的客体生产力转化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力。由此可见,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生活经营过程中能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说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三)新技术与新设备不创造价值

  现在有一种观点,把技术看成是劳动之外的一个要素,认为劳动、土地、资本、管理、技术都是生产要素,而不管在什么时代,都认为它们是创造价值的要素。这个观点曾被概括为模型,并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即经济增长。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索罗模型,其基本点是经济增长除了资本、劳动力因素外,技术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因素,并测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87.5%,从而确定了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后来丹尼森进一步证实了索罗模型,公式是Y=f(A,K,L),其中Y是经济增长,A是技术进步,K是资本,L是劳动力。这个模型可以看成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者是使用价值的增加,而不是讨论价值创造问题,价值永远都是劳动者们劳动创造的。因此,把知识技术看作独立的主体是不正确的。但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高科技企业或行业,在一定时间内能获得比别的企业或行业更多的利润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专家解释为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等包含着人的高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解释不能说服人,因为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等中包括劳动和运用它们“创造”价值,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就象机器中包含劳动和机器“创造”价值是两回事一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从单个企业来讲,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的最大效果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价值本身通过社会体现出来,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比较低的时候,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可以得到较多的价值。但当整个社会全部提高技术水平,整个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高的时候,那么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变了,因此,第一个运用新技术的企业获得的是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当整个社会都提高的时候,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而这个变化的过程我们通过以下的分析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第一,在生产同种商品的部门内部,有一个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那么,该企业就会因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有了更多的利润,这个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因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剩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第二,一个部门整体采用了先进的技术,那么部门之间的竞争会使得其他行业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这个行业中来。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解释了这个问题,等量资本在使用活劳动少的先进部门获得与使用活劳动多的部门相等的,某些条件下甚至更多的利润的事实,不仅不同劳动价值相抵触,反而是在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当一个行业普遍地采用了先进技术,垄断被打破了,新产品效应也逐渐减弱了,那就到了产品的价格下降的时候了。这时候,新技术使单位产品价值下降的作用就直接显现出来了。这就是为什么一种新技术推广开来,相关产品的价格就不断下降的原因。这样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新技术、先进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的作用,正是在于它们能够使人类以较少的劳动生产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就是说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增加生产量即使用价值量,而不是说它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量。

  根据马克思的活劳动是利润的唯一源泉的理论,有人提出如何解释用活劳动少的先进企业反而获利多,进而提出“机器设备创造价值”的理论,甚至设想“一个没有劳动的商品生产社会”和“无人工厂”,来否认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作了详细的说明。现在主要来分析“一个没有劳动的商品生产社会”的“无人工厂”,关于这个问题陈恕祥教授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一般来说很难有完全的“无人工厂”,既使科学技术和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未来,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人的操作和指挥,目前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机遇”号火星车和“勇气”号火星车也是由地面的科学家来指挥和操纵的。  四、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再单纯是体力劳动,而是要有知识、技术的高素质的脑力劳动力,而这种劳动是倍加于简单的体力劳动的。而作为无形资产的技术、技能、专利等是脑力劳动的产物,新技术、新专利来源于脑力劳动的高质量和高投入。而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必须通过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它必须变成劳动者的技能,变成劳动力,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样,当我们说劳动创造价值时,已经包括了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而这个脑力主要的就是技术。技术必须是劳动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的要素,但它不是和劳动并列的一个要素(更不能说无形资产包括了人力资源),技术在价值创造中起作用;但它不是独立起作用,而是在劳动中起作用,是劳动的内在因素。不能设想没有技术的劳动力,也没有不在劳动中发挥作用的技术。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已经商品化的而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的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它们已经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严格地说,人力资源是可变资本的范畴,而无形资产是不变资本的范畴,那种把人力资源当作无形资产的说法是一种误用。

  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严格地说,人力资源是可变资本的范畴,而无形资产是不变资本的范畴,那种把人力资源当作无形资产的说法是一种误用。

【论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的界定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人力资源和传统无形资产比较的论文

2.论文:论优先权性质的界定及其价值

3.人才的界定高中议论文

4.无形资产价值离合研究的论文

5.对广告本质的认识和界定论文

6.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对策的论文

7.关于处理无形资产的论文

8.论简约新娘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40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