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如何更好的提问(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

  因此,需教师深挖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关键点。大致包括:

  ①课文的重点。

  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究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是一个南郭,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齐缗王时只好偷偷溜走?该组问题既能准确体现文章重点,又扣住了该单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训练要点,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②文章的点睛点。

  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部分。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可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作为点睛之笔,照亮全篇,就有设疑讨论和体味的必要。

  ③

  作者的动情点。

  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比如《难忘的一课》,动情点在“我”和师生共同的爱国主义感情上,抓住课文最后感情的爆发处设置问点,是不难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的。

  2、疑难点。

  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作分析探究,进而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三,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应把握时机,优化提问。

  课堂提问应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课堂上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有把握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相交点,才能真正做到问点的优化。

  l、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教学的高潮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上课亦然。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而这也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这里举个“反常”的例子,教学《穷人》一文有一个流行率很高的提问:

  “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因为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开头部分,多数教师提问的时间均安排在讲读课文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也相对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优,因为仅止于现象,停留于表面。如果我们的提问是在课文讲读行将结束之时,亦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学生会发现答案与前者迥异: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表面的物质现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的精神内涵上。从空间意义上说,两种提问问点一致,问法也相同,但发问的时机不同则效果各异。

四、从培养能力角度看,应注重实效,转化提问。

  “满堂问”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就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重实效,合理变通,使提问始终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即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l、化零为整,舍轻保重。对于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进行。但为保证提问效果,须寻求问题与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提挈主线,聚零为整,突出重点,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和思。如《跳水》一文中,对船长以要开枪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设问点。我们先看看这样的设问:船长看到了什么情况?他有怎样的反应?他想了什么办法?孩子最后怎么做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多而杂乱,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谈,而重点围绕引导学生理解船长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问:你认为船长想的办法好吗?(引导判断)你如果在场准备用什么方法?(引导发散)这些方法与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较理解)这说明了什么?(归纳结论)这样引导,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其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2、合理变通,转化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圈画提问。对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把提问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圈画训练。②操作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行为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怎样上坡?上了坡以后又如何北上?对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利用橡皮擦、短铅笔等物件代替火车,作上坡的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质疑。

  明代的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于师生在年龄、知识、阅历和心理上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思维的差异性。现代的心理学成果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事万物都爱问个为什么。他们常常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体验,去探索客观真理。

  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解放,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这样“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培根语),叶圣陶先生也曾谆谆告诫我们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既要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三者不可偏废。对教师来说,在知识的更新、课堂控制、了解学生心理学等方面技能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也必然推动教师自身在教学上的进步。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参考书目:

  [1] 王芙蓉. 《 现代教学〉〉2007(03).

  [2] 叶海良. 《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01).

  [3] 于兴元. 《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5).

  [4]游秀清. 课堂提问的误区[J]. 教学与管理。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如何更好的提问】相关文章:

1.课改课堂提问研究论文

2.优化课堂提问方式的论文

3.关于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4.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论文

5.浅谈课堂提问的教学实施论文

6.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的论文

7.学术论文:如何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8.数学课堂提问浅议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83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