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论文五篇

  第一篇:小学作文真语文教学

  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绕不过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所理解的真语文教学,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一是因“学”的需要而教,即“教什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学情实际;二是为了“不教”而“教”,即“怎么教”才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作文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没有具体的标准作为依据,因此作文教学层面上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处于散点式的研究状态,作文教学效率较差,学生写作能力较低,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理论上应该是在课程层面加以研究,比如写作目标体系、写作内容体系、语言运用等级、写作语境、写作功能等,是一个系统研究的工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围绕教什么与怎么教,将作文教学基本面上的情况归纳为三个要点: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作文教法要贴近学情实际;提升语言表达力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为此,我谨站在学生学写作文的立场,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写作内容的着力点和指向是影响学生习作过程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写作文,首先面对的是作文题目。能否写好作文,和题目规定的写作内容有关。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首先要从生活中获取习作素材,才能完成最基本的习作。如果具备了作文题意下的生活经验,学生就可以生成写作内容,完成习作任务;如果不具备题目所指向的直接或间接生活经验,也不具备加工习作素材的能力,学生就会假写作文或套写作文,其习作过程对于学生写作能力成长也毫无意义。因此,作文题目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我小学毕业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当时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值全国人民学习雷锋,有意义的事不外乎是“捡到一分钱”“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语文老师考前反复讲授了这类作文的写法,全班同学都已经烂熟于胸。当我们从考场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询问:“你写的是哪个‘一’?”我写的是“节约一滴水”的事情。实际上,我的周围根本没有安装自来水。过去我认为,在思想僵化经济落后的年代,有意义的事情不会多。当时我们饱受着“饥饿”折磨,饿得人整天发慌,哪来“有意义”的感受呢?用现在的话来解释,物质文明没解决,哪来精神文明呢?但是当中国平民作家莫言走上世界最高文学奖坛领奖时,他告诉全世界,他的文学资源创作灵感几乎都来自“饥饿”。于是,我认识到,习作素材与物质生活无关。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始终客观存在着,习作素材始终真实地存在着。然而,很多年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一直摆脱不了狭隘道德说教的阴影,作文题目往往偏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尤其是考试作文,课堂作文的题目更为严重,以至于学生无从下笔,作文内容胡编乱造,成绩可想而知。2006年,我国某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主题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人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结果70%的考生都写父母离婚自己如何坚强的故事,因而被戏称为“高考离婚年”。出题者的良苦用心大概是希望通过高考作文,唤起下一代孩子的自强自立意识,但是,中国孩子的成长在当时还是一种模式:好好读书,考好大学,做公务员,很少有人对自己想要走的路做过独立思考。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实际,还要把握好难易程度,题目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实际。因为完成一篇作文,不仅要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也是挑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作文题目的难度最好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带有一点挑战才好,否则达不到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大概在十年前,某市的高考作文题是“忙”,我所在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也在高考第二天写这个题目,结果学生的文章题材丰富、内容生动、语言流畅、感情真实。《新民晚报》在高考第三天登载了多篇小学生作文,引起一片哗然。为什么小学生能写高考作文?正因为六年级学生处在小升初考试前夕,学习任务特别繁忙,写一篇与“忙”这个作文题意相符的文章并不难。这也说明,“忙”这个作文题与高考要求有所不符。小学作文题目的难易程度应与不同学段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有关。简单地说,低段学生能够“看到”周围事物,中段学生能够“看细”周围事物,高段学生则能够“看懂”周围事物。因此,低段的作文题目要简单明了,比如《我是谁》《教室里有什么》等;中段的作文题目要具体一点,附加修饰词语表达题意,比如《我喜欢的小动物》《……变了》等;高段的作文题目要含蓄一些,有题意外延的空间,比如《话说寒假生活》《告别母校》等。此外,出好作文题目也有一点点小技巧。第一,题目要多一些情趣。比如中段作文:请学生在图中添上(画也行,贴也行)几种动物,然后请学生写一写添上去的动物。因为“添”动物的过程,就是摄取素材的实践过程,学生有情趣,有体验。第二,题目要少一些限制。比如三年级习作: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这样少一些限制的主题内容,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创造条件。第三,题意全,角度小。围绕主题内容,迅速联想与之相关的多个内容,形成一个个题目,让学生各取所熟。这里举一个美国全命题作文案例:《记忆中的妈妈》——母亲节纪念品(四年级)提示:母亲节就要来临了。请依照下列题目,每天写一段文字。1.和妈妈一起度过的一个节日2.和妈妈一起的开心时刻3.妈妈给我的最好的建议4.我跟妈妈撒的一个小谎5.妈妈让我最敬佩的事情6.跟妈妈一起的难忘旅行7.妈妈给我的一次拥抱8.我的妈妈很特别,当……9.我的妈妈最开心,当……此外,学生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之后将所有文字汇总,制成《记忆中的妈妈》一书,送给母亲作为节日礼物。历时一周。这样的全命题方式,也适合一二年级作文起步阶段的教学:《认识我自己》——我是谁?1.镜子里的我2.我的小手3.我的小脚4.我穿什么衣服5.我吃些什么由于这些命题内容具体、角度全面,其本身就具有操作性,具有启动观察和启发思考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就告诉我们,习作素材来自生活,形成于见闻感受中。因此,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既开掘了作文内容的源泉,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作文教法要符合学情特点

  小学作文教学不应以灌输写作理论传授写作方法为指导核心,而应该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指导完成由素材到文字的转变,由具象的生活转化为形象的文字表达。我听过很多作文课,教师常常拿专业概念来指导作文,大讲如何审题、选材、构思、语言表述要求等。课堂沉闷,非常压抑,一堂课讲完,第二堂课就要学生写,讲和写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作文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那么,是否能把教学内容也变成“生活”,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学习写作呢?对此,我国也有语文教师做了大量实践研究。著名学者李白坚教授首创的“现场演示教学法”,是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类似游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观察,获得体验,并在现场完成写作。这个教学法,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学情特点。比如苏教版《语文》第5册练习1的写作内容是:“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进作文。”教师带着用过的脸盆、毛巾、冷热水、香皂等进教室,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洗脸用具”,演示“洗脸过程”,学生就像看一个“真人秀”电视节目一样,感觉有趣,生动形象,有了写作激情,写下来也不难。研究实践表明,采用“现场演示教学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教师在设计真实的活动教案时,要避免“成本大,收效小”的缺点,要尽量将真实的生活缩微成相似的典型的“生活”。比如语文出版社S版三年级作文:要求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花草的美丽,要注意观察它的形状、颜色、长势”。只要带一盆花或者一根草到教室,就可以完成观察,获得作文内容,而不需要到郊外或公园去了。比如写《家乡风味小吃》,就可以在教室里,全体师生共吃某一食品,同样写出食品的色、香、味、价值。二是教师要运用现场演示效果,形象地向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或说不清楚的写作理论问题。这方面的案例很多。比如,要记叙一个比较大的“场面”,就可以在教室里演示“拔河”场面,当“拔河”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教师高喊一声“定格”,现场上人物表情、动作、姿势都像被“定身魔法”一样不动了,此时就可以选择最富有特点的人物仔细观察,获得“场面”中的细节内容,然后写进文章。比如,要训练“心理描写”技能,我们就可以在教室里做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扮演“老鼠”的学生躲在桌子下,一定能体验到猫咪捕捉寻找老鼠时候的紧张心理。比如,要训练“人物描写”技能,就可以让学生打一个“慢镜头喷嚏”,前后出现的神态动作都可以被放大,写作起来也就清晰了。比如,要训练“文章构思”能力,我们就可以将教学活动分段加以演示,像“先总后分”章法,就做一次广播操,先写“全体入场”,以示“总”起,然后是“各队入场”,以示“分述”。三是采用“现场演示教学法”,课堂现场轻松活泼,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激情度,不能让学生过于兴奋,以至于得意忘形,忘记了写作任务。一定要边活动、边观察、边指导,只要观察清楚感悟明白,就可终止演示活动,立即进入写作。

三、提升语言表达力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小学生学习写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语言表达力。这个语言表达力包含两点:一是话语形式,二是语汇的占有量。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课上学生是用昨天的语言表达昨天的思想。这个说法中有一点肯定是符合事实的,就是学生作文时使用的都是熟悉的并且已经掌握的词语句子,那些不熟悉的词语句子,即使学过并理解,如果从来没有运用过,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因此,作文课上的表达对学生语言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教师一般都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就能提高语言表达水平。我认为,阅读对于拓宽视野、丰富信息、陶冶情操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会对写作的语言有帮助,但没有决定性的帮助。因为阅读都是以理解为目的,也就是知道“写了什么”,但并不清楚用怎样的语言“怎么写”。阅读教学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不能止步于“理解和感悟”,而是要切实担负起提高语言表达力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占有语文教学80%的时间,完全应该对提高语言表达力做出贡献。无疑,提高语言表达力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但出路在哪里?首先,要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面对一篇篇课文,如果为了细读深析而挤占了大部分教学时间,学的就是单腿语文。用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来解释就是,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听读是一条腿,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写是另一条腿,为了表达思想让别人了解。提高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能提高;提高表达能力,了解能力也能加强。叶老说的“了解”,其实就是浅解,而“表达”,其实就是实练语言技能。其次,要强化语言表达的力度。语文课程依托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将教材转化为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学实践达到教学目标。语文教师的注意力要集中在钻研课文的读写价值点上,创造力要放在设计语言表达的内容上,表达训练的目标要放在语言积累、迁移和运用上,使学生的语汇占有量越积越多,越积越活。当下“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已经成为改革主流,语文教师如何迈开“指向表达”的新步伐呢?可以肯定的是,教师面对一篇篇教材,必须先要了解内容,其次要钻研文章写法,最后要赏析文章语言。当这样在文章里走两个来回,就能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也能明白“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还可探索语言运用的奥秘,然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设计出语言表达的任务。这里举个课例:《变色龙》(苏教版《语文》五年级)教学创意:将散文改写成说明文教学内容

  一、根据题目《变色龙》,猜测文章会写哪些内容?(将学生围绕“变色龙”提出的有关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请学生根据问题读文章,并找到相关内容,并形成以下习作提纲。

  1.变色龙的祖籍2.变色龙的生长环境3.变色龙的样子4.变色龙如何“变色”5.变色龙的习性6.保护变色龙

  三、根据提纲,学生把散文性语言转述成说明性语言,师生点评。

  四、根据提纲写一篇思路清晰的说明文。

  五、比较阅读,理解说明文与散文的区别。设计这个语言表达任务,是基于课文内容具体,语言表达生动,带有鲜明的散文特点。学生将原文语言改变成说明性文字,既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也能学习说明文的写法,还能积累很多生动的语言。再举一例:《草船借箭》(语文出版社S版《语文》五年级)教学创意:用散文的内容和语言,改编为剧本,运用剧本形式,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教学过程: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文章中□□里的语言补充完整。(妒忌商议推却高兴招待)2.用一句陈述句概述这部分内容。3.演示课文内容,注意表演好人物表情,对话的语势语态。4.讲解剧本形式,重点介绍“舞台说明”和“剧本对话”的写作要求。5.编写剧本。设计这项语言表达任务,则是基于原文用人物对话表现故事情节的写法。学生通过了解对话内容揣摩人物神态和动作,在演示阅读中加深理解,再学习剧本形式,完成编剧,避免了那种逐词逐句的琐碎分析。语言表达力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本质上是读写结合的操练活动。多次有效组织读写活动,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奇效。蒙台梭利说过:“我听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懂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我认为,这里的“理解”,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智慧,也是提升语言表达力的重要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最终都要落到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贴近学生的作文题目,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从阅读教学中积累和运用词语,构成小学作文教学基本面的三个要点。只有在教学中把这三个要点落实好,作文教学才能有效,学生写作能力才能提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83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