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城镇化中民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变化与调适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城镇化中民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变化与调适论文

引言

  每个个体都生活于较为固定的场景中,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场景中久了,自然便会形成与场景文化相一致的文化心理。对少数民族民众而言,民族便是其所在的基本场景,因此具有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心理是民族民众的基本特征。场景文化依附于外在物质条件,当外在条件发生改变,个体熟悉的文化氛围转向陌生,个体原有的文化心理和现有物质条件上所承载的文化便会形成冲突。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在进入新的环境中时,其必然面临文化心理的适应问题,根据外在条件适当调整自身的文化心理,使自身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是每个个体在环境发生变化时都必然面对的问题,城镇化中的民族民众也不例外。城镇化的本质是在工业环境下把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业方式向城市化方式转变的过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民融入城市化的过程。与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相比较,城镇化所带来的变化无疑是巨大的,从居住方式到生产方式,多数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被彻底改变。

  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变意味着少数民族和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距离越来越远,依附于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上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价值体系随着原有生活图景的远去而在城镇化环境中面临着无处搁置的困境。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城镇化,更需要在精神意识方面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民众必须适应和调整好民族文化心理,由此才能在新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民族民众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心理适应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熟悉并按照城镇化文化设置生活的过程。

一、城镇化对民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影响

  (一) 居住方式影响

  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区域多是偏僻、地理条件较为恶劣地区,人口较为分散是民族民众分布的普遍现象。在乡村社会中少数民族民众虽生活条件艰苦,但在居住方面各自独立,按照宅基地各自修建自己的院落。这样的居住方式使得少数民族民众在物质外在上形成了较为自由封闭独立的私有空间,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心理是保守的、独特的。由于城镇化的人口集中化特征,在少数民族民族城镇化的过程中,民众原有的居住方式发生了改变,由原有的独家小院居住方式向社区居住方式转变,原有的独立院落变成了和他人共同居住的楼房,原来散居的人群集中居住于社区,这样的居住方式改变使得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城镇化的居住方式使得民众原有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如土家族的火塘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居住条件改善,不需要再设置火塘,火塘消失,与火塘相关的文化表现也随之消失,火塘文化下面潜在的心理意识在城镇化中难以表达。另外城镇化相对公共化的居住方式与民族民众保守的.文化心理有所冲突,因此在原有居住方式上所形成的文化心理因居住方式的调整而难以适应。

  (二) 风俗习惯影响

  在民族传统的生活场景中,因民族生活需求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及节庆习俗,在这样的生活习惯下,民族民众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想意识文化。民俗和节庆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民众原有的文化心理的外在使然,通过这些习俗活动,民族民众表达着自己对民族各种各样的情感。因此在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实际上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心理的载体或出口。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游牧民族不再游牧,狩猎民族不再狩猎,与游牧生活和狩猎文化相伴生的各种风俗习惯也随之消失,大多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城镇化进程中因缺乏相应的物质条件而逐渐淡化消失。民族风俗习惯的淡化或者消失,民族民众的文化心理不仅缺失了表达的窗口,也丧失了滋养的土壤。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相对应的是城镇化的现代文化环境,这样的环境必然会使民族文化心理不适应。

  (三) 交际环境影响

  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使得少数民族民众在交际方面多有不便,民族民众因此也形成了小范围内的熟人交际和定期扩大范围的联欢等交际活动。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当地多个民族于深山峻岭之内,交通上的不便使得民族民众的日常交际往往局限于有限的几户人家,交际是人群的本能,为了有更多的交际机会,多数少数民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节庆聚会习俗,以便于民族民众的婚恋交流等。草原民族同样也有自己交际环境方面的特征,游牧生活方式使得草原民族难以有更多的人群集中居住,于是便形成了那达慕大会等节庆大会来促进民众交流。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交际方式下形成了相应的的人际关系交流心理和秩序观念。而与少数民族原有的交际环境不同的是,城镇化进程中,为了让更多的民众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使更多人享受公共设施,必然要把更多的人群集中在一起,城镇化的方式颠覆了民族原有的交际环境。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口集中化也使更多素不相识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而这显然和民众原有村落居住时少数的熟人社会有很大区别。城镇化下交际环境的变迁使得民族民众原有交际观念和思想与现实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冲突,冲击了民族民众固有的社会交际心理。

二、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民众的文化心理适应与调整

  (一) 坚持开放性的文化心态

  在现代技术条件支持下,多元文化共存是大势所趋,每个个体都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

  对个体而言,多元文化环境下如果固守一种文化思维或者文化心理模式,必然要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冲撞,不利于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更好生存和发展。文化是多元的,而个体的文化心理模式一旦形成便难以调整,因此对个体而言,坚持开放的文化心态,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便成为现代人必须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所秉持的文化心态。[2]

  少数民族民众在民族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适应民族传统的文化环境,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还以这样的民族文化心理模式来应对新的环境,显然是不够的,新的交际环境,新的文化条件意味着民族民众如果坚守原有的文化心理模式,不能对其他文化有所包容,必然要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中,对于民族民众的结果只有一个:难以在城镇化环境中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民族文化心理所对应的是民族传统文化场景,如果在城镇化环境下依然固守民族文化心理,用固化的民族文化心理模式来应对各种各样的新变化,无疑是刻舟求剑,自然难以在新环境中适应下来。文化心理源于文化在心理层面的投射,对于民族民众而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适应并发展,就需要秉持开放性文化心态,去认知和理解现有城镇化环境的文化,从新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有的文化知识,开放性的文化心态将更有利于固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新环境的和解,从而使民族民众避免与新的文化环境形成心理僵持。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4711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