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论文

  论文摘要: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及J.R.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哈姆雷特》作为文本,来说明具有双重语境的戏剧反讽可以从微观言语行为(剧中角色之间的言语交流)和宏观言语行为(剧中人与观众的信息交流)的角度来解读,并证明作者与剧中人物及剧中人物之间的反讽与日常生活中的反讽一样。也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以诠释。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戏剧反讽;宏观言语行为;微观言语行为

  莎士比亚的戏剧,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受全世界人们欢迎的。我们不但被戏剧中的情节所吸引,而且还对戏剧中莎士比亚对语言的处理所吸引。莎士比亚堪称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在他的戏剧中,表面意义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的涵义。只理解表面意义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研究莎士比亚所使用的写作技法。在众多的技法当中。戏剧反讽是莎士比亚经常使用的,我们可以在很多戏剧中看到,如《第十二夜》、《错误的喜剧》、《李尔王》、《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言语行为理论可以有效地对戏剧反讽这种语言现象进行解读,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由说话者的意图与听话者的感知所产生的差距而导致的误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反讽效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认为话语具有“施事”功能,也就是说,说话的同时也是在实施一种行为。许多陈述只不过是“伪陈述”,人们所说的话根本不是有意图或者只是有部分意图来传递信息,做一说话行为的同时也在做施事行为…。他将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为显性施为句,把不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称为隐性施为句。在显性施为句中,施为动词可看作是表达言语行为或施为用意的标签。而在隐性施为句中,由于缺乏具体的施为动词。发话人的真正意欲实施的言语行为或施为用意变得不透明,其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交际语境.

  Austin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字面意义,指说话人说出一句有特定意义和指称的、能让人理解的话语的行为。言外行为指的是发话人通过话语来实施其交际意图或执行某个特定功能的行为,也称作言外之力或语力。言后行为指的是某一行为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即话语说出之后在听话人身上产生的效果和结果。

  J.R.Searle在Austin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不存在不带语力的句子”。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话语就是言语行为,而这种言语行为就是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也就是说,语言交际的最基本单位是言语行为。他使我们的注意力从说话者的意图转向听话者对说话者意图的解读。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这一概念,即“一种施事行为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来实现的情况”。顾日国认为,有时是一言做多行,有时是一行得多言。言语行为既是一个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行为,因为Ausitn反复强调施事行为是规约性的,这就是施事行为的社会性。

  Searle将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言语行为。所谓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按话语字面意义推断出来的“言外之意”,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则指交际双方要根据共有的知识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出发话人的“言外之意”。

  VanDiik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有自己合适条件的、具体的言语行为。他将文学作品分为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宏观言语行为决定整个文本,而微观言语行为则可以由文本中的一个或多个单句构成。宏观言语行为就是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其作品与读者进行交流时所产生的盲语行为,也就是作品的主旨;而微观言语行为则是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言语行为。在戏剧中,剧中人与观众的交流所产生的言语行为就是宏观言语行为,而剧中人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言语行为就是微观言语行为。通过对宏观言语行为与微观言语行为的区分,可以更好地理解具有双重语境的戏剧反讽。

  二反讽与戏剧反讽

  “反讽”这个词直到1502年才出现在英语中,并且直到18世纪才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irony”通过拉丁文和希腊语进入英语,意思是“虚伪、掩饰”。从语用学的角度,反讽可分为四类,即言辞反讽、戏剧反讽、情景反讽和矛盾反讽。有的反讽很容易定义,但有的却很难,其中包括戏剧反讽。《布留沃文学词典》(百年版)将戏剧反讽定义为:有观众领会舞台上某个场景或菜句语的含义而剧中人却没有领会。《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认为:“戏剧反讽使一出戏的观众或读者比剧中人物知道更多的东西,是剧中人的认识与某一行为实际上表现出的结果之间的一种对照;误会的一种形式是悲剧,处于这种场合的剧中人物说的话,对自己是一种意思,对那些比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当前处境的人又是另一种意思。”《牛津文学术语词典》给戏剧反讽所下的定义是“观众比剧中人更了解剧中人的处境,其预见的结果与剧中人所期望的结果形成对照。”

  虽然上_面对戏剧反讽所下的定义在某些方面有不同之处,但它们都体现了戏剧反讽的最基本的特点:观众知道了,但剧中人却不知道。我们将用言语行为理论对戏剧反讽的最基本特点进行分析。

  三言语行为理论与戏剧反讽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来解释人们如何以言行事。反讽是一种间接施为句,实施的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而且是非规约间接言语行为,其“言外之意”必须要经过推导。间接施为旬一般者可以插入施事动词,但反讽却不能。正如Haverkate所指出,言辞反讽与元所指表达是不一致的,言辞反讽没有施事动词“toironize”,其意义需要推导才能得出(研)。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说“Canyoureachthesalt?”,我们可以将其变成“IrequestyoupassIl1ethesalt”,但是我们不能说“Iironize…”。因为反讽是隐性施为句,所以要想理解它,我们必须了解反讽所发生的环境,也就是Austin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必须与说话者有“公认的”语境。但是,戏剧反讽与一般反讽还有一些不同之处。戏剧反讽具有双重语境,其一是戏剧中角色之间共有知识所形成的剧内语境,即微观言语行为产生的语境;其二是戏剧与观众基于剧内浯境的戏剧语境,包括宏观言语行为所产生的语境。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8050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