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活》读后感(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活》读后感5

  很久没有好好地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这些年来,不是为了考研而忙碌,就是拼命应对各种考试,找工作。终于,在这段临近毕业的日子,在工作似乎已经定下来的时刻,我也可以好好地腾出手来,捧上一本书,不管其内在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开卷有益,我想书中总会有那么一些观点是正确的,别人既然著书立说,总有那么一些思路是值得借鉴的,那就开始享受阅读的乐趣,品味他人的思想吧!

  在一个刮风的中午,从快递员那里收到了这本书,当时并未被其所吸引,那会儿想去逛街的心思更胜于读书。在逛完尚品折扣,百无聊赖地回来,途经华堂,被枣糕的香味诱惑,两个好吃鬼跳下公交,又开始为枣糕排起长队时,为了避免浪费时间所造成的良心不安,我开始读起这本书来。印象最深的部分当属开篇了。因为他讲的是一个当今最受人关注,最为现实的问题——买房。

  “不管你在中国的哪一个城市,只要你还准备结婚,还有个工作,而且父母安在,那你或许想过这件事情:在这个城市里,我是不是要买房,怎么样才能买到房?什么时候买?父母出不出钱?”这对于我们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但是房价居高不下,只能以有心无力作罢吧。既然是要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从一个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买还是不买的问题,他似乎是以一种经济学的方式来衡量买与不买的利弊,收益与成本都摆在那里了,结论就是过早的购房者几乎与创业、转换行业和快速升值无关。也许站在父母的立场,面对儿女的幸福,他们会说,这个作者只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所以,关于这个论点,我暂时还是持观望的态度,买不起的话,这是一种让我们想得开的方法。而且先投资于自身的成长,这确实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成长非常有益的。但是,对于富有无比的人来说,这就另当别论了。书中另一部分,关于职业规划的话题,则是我迫切想知道的。我觉得自己也相当缺乏职业规划,平日也不曾缺少对职业的思考,但大都浮于表面,缺少系统性。

  古典的书里则提供了一种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年轻的时候你可以一见钟情,但是到了年纪你就该两情相悦一段,然后选择一个人白头偕老。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年轻的时候,应该凭着好奇心尽可能多地尝试和体验一些工作,慢慢地在其中找寻到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最后自己专注于投资其中一个。最糟糕的是年轻的时候你看到什么都想做一辈子,等到年老的时候,你还总是这样,什么都只能做一阵子。看了这段话,我不禁在想,那么对于找工作的迷茫与痛苦,我还应该有那么多吗?既然在刚开始的时候不是选择自己一辈子的事业,那我用得着那么纠结吗?

  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英;如果你在三四个行业做过十年,你是精华;如果你在不同的五六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神病——企业开始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另有一句:“哪个行业最好?哪个行业都好,只是看你能不能耐得下去,不去开始新的一摊。”所以,在毕业之前,当我一旦选定了自己的工作,我想我不会再轻易去更换,在一个岗位上有深厚的积累,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精心耕耘,那才是我该做的。

  另一收到启发的则是:“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社会系统(男人)负责满足外界要求,而自我系统(女人)负责满足内心需求。”很多时候,我们的社会系统给我们的已经足够了,而感觉不到幸福的我们,缺少的仅仅是一种将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很久没写东西,文笔都不流畅了,还想把这本书中的精彩部分做一个摘抄,以便让自己能多从其中汲取一些营养。

《活》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林海音的一部著作:《城南旧事》之一的《活玩意儿》。看完之后内心有了许多疑惑和不解。

  《活玩意儿》主要讲了林海音和小伙伴们童年时期的玩物,例如蚕啊,槐树虫啊,小蜗牛啊,小蝌蚪啊等。这些小玩意儿不仅有趣,还给林海音和小伙伴们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不少情趣。

  不过呢,现在这些小玩意儿越来越难找了。因为啊,如今的城市里,现在很难找到一颗桑树。没几个小孩见过槐树,槐树虫更是少得可怜。蜗牛至今已近不见了踪影。小蝌蚪也不再在湖泊池塘里出现了。它们都去哪儿了?谁可以告诉现代的孩子啊?据统计,1978年至1980年底,绿色在一点点减少,黄沙在一点点蔓延,平均每年毁林22亩,森林覆盖量逐渐降低。为什么?我们株洲,湘江母亲河的含沙量在提升,水生生物的尸体漂浮在江面上,水位愈来愈少,污水在蔓延……可怜的湘江啊!好好问问自己,当你排放污水时,是否想起了她那千疮百孔的脸哪!

  林海音的童年,在自然中成长;现代孩子的童年,早已失去童趣。大人哪!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美好童年吧!

《活》读后感7

  身为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孩子需要不断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在这整个过程中就要起到正确引导作用,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更合格的家长呢?抱着这样的态度,我翻阅了这本《1-2年级 激活孩子能力的关键期》。

  这本书详细解读了孩子在这个关键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孩子次阶段的种种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读,以大量翔实、现实的案例进行例证,并提供了种种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办法。

  读了这本书,发现我有很多理念都和作者不谋而合。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我深以为然。孩子好习惯的培养可以依靠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是坚持。书中提到“21天法则”,即连续21天对孩子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心理,只要坚持不懈,好习惯自然养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不断的提醒孩子坚持。诚然,当好习惯变成了自然而然,对于孩子这样的白纸来说岂不是受用终身。记得我儿子很小的时候不爱刷牙,刷牙不认真导致蛀牙,在看过牙医了解牙齿的重要性以后,他对刷牙一事从自己心理上产生了重视,我每天早晚提醒他,并不定期检查他是否认真刷牙,一段时间以后,良好习惯形成,早上起床后和晚上洗漱前必然先去刷牙。同理,如果每天晚上作业完成后,能够坚持一段时间的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无论阅读能力提高还是知识量增加,好处都是巨大的。反之,有的孩子缺乏正确引导,形成了不好的习惯,比如有的孩子每天晚上要看长时间的电视,或者长时间玩电脑游戏,对视力有害不说,大脑也得不到锻炼,长此以往,孩子的智力水平必将落后于爱阅读、勤思考的同龄孩子。

  书中提到要重视孩子的情商发展,培养孩子懂礼貌、爱劳动,对人公正、平等、真诚、友爱、懂得感恩、有同情心、能够独立完成事情、关心国家大事,懂得人情世故,学习生活上有主见,只要不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父母就不要干预。我一直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事实上除了一些专业人员以外,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相差都不会太大,区分高下的正是“情商”。情商高的人更能适应社会,他们生活能力更强、幸福指数更高,好在情商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的,既然如此,我们做父母的当然要努力提升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今年暑假孩子和他爷爷奶奶出去访友,回来还用自己的零花钱分别给我和他爸爸带了礼物,给我买的是一支发簪,给他爸爸买的是一瓶香辣火腿酱。看着他小小年纪就懂得感恩,心思细腻还能根据父母的喜好买礼物,令我感动不已,深深觉得这几年的心力没有白费。

  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我对孩子学习生活干预有些多,大人的生活经验是何其丰富,看见孩子做的不当难免想要纠正,可是干预过多也许会造成孩子缺乏主见,再次提醒只要不危害孩子身心健康,做父母的就不要干预。

  这本书上还提供大量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方法,值得父母们借鉴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07204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