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别说你懂思维导图》读后感(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理论篇”伊始便介绍了与思维导图相关的几个术语:中心节点(中心主题)、主节点、父子节点、主分支、子分支,同时还讲清楚了节点与分支的区别。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思维导图各部分的称呼会出现差异,如教学时,将“中心节点”称成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这小小称呼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时对各部分名称不清楚,学习时思维就混乱了,更不提绘制与互相交流思维导图的时候所造成的混乱场面了。

  接下来,“理论篇”还讲述了读(绘制)思维导图的几个“潜规则”。这几个“潜规则”分别是从中心开始读取中心主题;从右上角45度开始,沿顺时针方向寻找主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思维导图的两大关系(层次关系与兄弟关系)。在阅读其它关于思维导图的著作或相关文章时,这些“潜规则”往往被忽略,没被提及,因此,许多老师、家长在教授、辅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时,自己所画的或所指导出来的思维导图也是错的,导致了思维导图无法发散与整理学生思维,反而使学生思维更混乱的情形出现。

  接着,“理论篇”讲述了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这一章看起来枯燥,实际上却解决了家长与学生一直询问我的一个问题:“画思维导图到底有什么好处?”赵国庆老师从意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双重编码理论与卡皮克记忆理论四个基础理论点讲述了思维导图对人的思维发散与整理的好处。这一章不仅帮我解决了学生与家长问及的“何以有效”的问题,更让我更深入地明白到了思维导图的科学性,明白到前面几章提及到的思维导图术语与“潜规则”对绘制思维导图的重要性。

  而读了“理论篇”最后一章“目标手段——思维导图的新定义”,我才明白到了我所教授的思维导图与一位家长辅导的思维导图的差异点,才明白到我跟她的分歧原因何在。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位非常热心而且是当作家的家长,她对思维导图也很感兴趣,当我让她的孩子在写介绍“笔”的说明文之前,将自己的构思画成思维导图时,在她的指导下,她的孩子画了一幅导图。当这位孩子把思维导图拿给我看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个思维导图是错的。

  首先,她的中心节点是不正确的,作文关注中心的是题目,中心节点应该作文的题目,可是她的图却以“用来画画”作为中心节点,这样的思维导图由于关注的中心错误,写出来的文章就容易偏题。

  另外,同一分支用同颜色,不同分支用不同颜色,这样才能将不同的分支(不同的思路)区分开来,可是这位同学所用的颜色分类并不正确,导致了思维更加混乱。

  最后,我们本单元所学习到的说明方法(知识点)并没有体现在思维导图里,意味着,学生在写作时会忽略新学的知识点,按照以前介绍物品的方式去介绍,无法在文章中应用所学知识。可是,这位家长坚持认为这样的就是思维导图,并坚持不用我所教授的方法。开始我并不同意她的说法,可是,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博赞式的思维导图本来就是没有这些“潜规则”的,只是在后来更多使用者使用导图后,才逐渐形成这种“潜规则”。

  也就是说按照博赞对思维导图的定义,这位学生的思维导图确实是思维导图,只是她的思维导图只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但由于这位学生的导图只有两个分支,所以实际上思维发散的作用也比较弱),并没有起到整理思维的作用,因此她的思维导图是“博赞式的思维导图”,而我所强调的则是要求更高的,能整理思维的导图。当我看了孩子的作文,就发现其实她的作文依然是她原来四年级介绍物品的习作的“套路”,思维导图对作文的指导意义不大。我跟这位家长的分歧其实就在于我们对思维导图的定义不同导致的对思维导图目的与要求的不同。

  读完了“理论篇”,我回想起这本书的封面的一句话“思维导图很好用,但用错,不如不用。”如果我没有看完这本书的“理论篇”,也许,我还会向以前一样教授思维导图,这些思维导图就如那位家长所教给孩子的一样,是“用错”的,是令学生们思维更混乱的导图,那还不如“不教”、“不用”。  《别说你懂思维导图》读后感(三)

  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大概是在李玉平的微课程里。当时是为了在网络上学习李玉平老师的微课制作,没想到却对李老师微课中的'思维导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不过,当时还只是停留在喜欢的层面上而已,既没有对思维导图做细致的学习,也没有用思维导图参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后来,在一次到沈铁五小的学习中,他们的一节特色课再一次让我领略了思维导图的魅力。沈铁五小当时是以愉快教学法而闻名的,在整体学习五小经验的过程中,他的一节数学整理课深深地吸引了我。整节课学生们展示的,都是用知识树的形式对单元知识的概括。我在其中,却读出了思维导图的味道。看着一幅幅色彩明丽、逻辑清晰的可视化的学生作品,听着孩子们在台前落落大方的讲解,我的一个想法也在心中酝酿。

  学习回来后,我就在学校组织成立了课改实验小组。让实验教师重点学习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和有关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我也在相关的学习中,对思维导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期末,我们的课改“微嵌入式愉快教学法”中的一个子课题——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作为课改成果在全镇召开了一次研讨大会。当时,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相关领导也和我们全镇教师一道全程参与其中,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特别是会上呈现的两节思维导图梳理课,给与会领导教师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思维导图的两次碰撞,不仅燃起了我对它的喜爱之情,而且感受到了它在课程改革上给我带来的惊喜。然而,仅此而已。由于学校的萎缩,师资的流动和生源的锐减,我们的课改不得不中途夭折,与思维导图的联系也只能浅尝辄止,只留下“情深缘浅”的喟叹。

  直到赵国庆老师的《别说你懂思维导图》一书走进我的视野,我才再一次感到“缘灭缘起”居然就是这么简单。全书共分四篇,包括理论、操作、应用和观点四篇,二十三章。赵国庆老师以他与思维导图十余年的陪伴,潜心研究,深入浅出地为初学者绘就了一幅了解思维导图、操作思维导图和应用思维导图的线路图。  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思维导图作为高效的思维工具给人思维方式上的改变。

  第一,思维导图是可视化思维工具。

  第二,思维导图是非线性思考工具。

  第三,思维导图是思维激发工具。

  第四,思维导图是思维整理工具。

  第五,思维导图是系统思考工具。

  第六,思维导图是高效的交流沟通工具。

  就像作者总结的那样,“思维导图是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是面向未来的。”掌握了思维导图这把利器,“我们将长期享用它带来的思考‘红利’”。

  现在,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也会经常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其中的篇章或整本书的脉络梳理出来,强化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聆听专家的讲座中,有时用思维导图快速整理出讲座的核心及主干、分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给一本书写书评之前,回顾读书时整理出的思维导图,会使自己对全书主旨的把握了然于胸,激发了自己的思维,下笔更加得心应手了。

  说的这里,如果您对思维导图还十分陌生,如果您对思维导图还有所了解,如果您对思维导图也产生了好奇,相信您一定会在赵国庆老师的《别说你懂思维导图》一书中,寻到不一样的收获。特别是,在思维导图的了解和研习中,还会激发和整理您的思维,开发您的大脑,最终实现优化您的思维的终极目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13043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