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1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的第一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为学生学习退位减法铺路,又为四则计算奠定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元旦游园会的场景图,通过气球图提问“还有多少个?”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1展示的是“做减想加”、“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

  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新知思维程序和方法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必须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但是,本节课学生的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课堂中学生把注意力观注在”动”中,忘记了”思”,反而不利学生思维的开拓。那课堂中如何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怎样来组织学生的操作才最有效?都是我今后应该值得思索的。

  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算法多样化既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算法多样化化,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以及后面的几节课,提倡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思考,而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多的喜欢采用“破十法“。什么是更好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在应用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符合学生思维的方法为最好的。

《十几减9》教学反思2

  这节课还有一种破十减需要学生掌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在上课之前想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选择创设情景的方法,我希望通过摆圆片,让学生领悟到破十减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回答的学生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最后再向大家介绍了此方法的名称。不过,在介绍破十减时,时间花得多了,过分强调要让学生用破十减,导致后面的内容讲授有点仓促。

  另外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整节课中存在在很多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到课中没顾及到的问题,积累更多上此类型的课的经验。

《十几减9》教学反思3

  “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对于后边“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为“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课堂上学生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如:在计算“13—9”时,学生的计算方法有:

  (1)“想加算减”法,因为4+9=13,所以13—9=4。

  (2)“破十法”:13可以分成10和3,10—9=1,1+3=4。

  (3)“连减法”,因为上个学期学过十几减几等于10的算式,所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

  (4)也可以用13—10=3,由于减数多减了1,所以差要再加1,3+1=4,所以13—9=4。当然有部分学生是通过数数数出来的。在比较各自方法的优劣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简便方法,实现计算方法的最优化。

  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都整理排列出来,然后让他们发现探讨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学生除了发现减数都是9,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差一个比一个多1,还发现了“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这一规律,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律进行了计算练习,学生的计算速度得到了提高。当然部分学生容易把“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和“几加9”的进位加法规律混淆,因此应多加练习,加深巩固,让学生加深理解,以达到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十几减9》教学反思4

  “十几减9”是人教课标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学好这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7、6、5、4、3、2打好基础。所以这节课的学习在本单元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材的编排也非常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刚刚过完的元宵节里都去了哪里玩,玩了什么?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全部出现在眼前。

  接着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所以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提问题,然后提炼出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探索15-9=几时,我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的过程。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5, 15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学生也都能说出了这三种计算方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下还有两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法两种计算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习的“凑十法”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因为在做“圈一圈,算一算”这道练习时,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部分学生圈成了以前学过的凑十法的圈法。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习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如果让我再上一次这节课的内容我一定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巩固。总之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会发扬优点,改善缺点,力求做到更好!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86137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