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师教学总结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有关教师教学总结模板七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教学总结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教学总结 篇1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上课之初,我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默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柳树 “ 神奇 ” 特点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写出柳树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句子,在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交流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感受这株柳的神奇。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粗实而坚硬”、“苍郁”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然后用一句话“这株柳树在这青海高原是如何度过的呢?”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读句子,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讲述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在一年四季中有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让学生感受那风刀雪剑的青海高原,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身处高原将会看到怎样的景象,从而感受柳树所处环境之恶劣,生命力之顽强。然后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想像家乡灞河柳树和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生存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之间的差别,并引导学生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启发,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本节课由xx校长和xx主任对我进行听课指导,教学结束后,两位专家给予了我深刻而详实的指导。首先,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学,不需要将感受文本作为教学难点,比文本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文本是如何写的。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需要上升一个层次,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以便让学生学以致用。其次,板书问题,这次教学板书过于简洁,不能显示教学重点。第三,作为语文课堂,学生明显朗读不够,必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情感,进而体会出的主旨。第四,文本挖掘不够细致深入,有点浮于表面,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体会。同时,这里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解文本的方法指导。

教师教学总结 篇2

  吴主任的五五法则,是针对教师而言的。他提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走下水示范路,读写结合路,说写并举路,周记教学路,回归常识路。学习时,我记下了他的一些精彩观点。例如:

  1.不要总想着怎么描写,而要多想什么情况下用描写。

  2.给学生教的作文方法越多,学生越不知所措,最终还是要记得:作文要有真情实感,要有生命活力。

  在我看来,吴主任说了这么多,最让我有共鸣的地方就是:技巧不是重点,返璞归真,回归常识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举个例子,我们常常教导学生:考场作文要注意开头结尾写好点,多用排比、比喻、拟人等等。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作文得到二类、三类分,但永远得不了一类分。因为这类作文人工雕琢气太重,缺少自然生命力和真情实感,是一种没有创新,没有独立思考力的“新八股文”。

  吴主任是一个出身偏远农村的作家。在文学方面,他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在一般人想象里,他的文章可能很高大上。但我们看看他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故乡》部分文字:

  “她的背比去年更驼,看见我仍是眯笑着眼睛:‘宝宝,你回来啦!’……于是她就去亲曾孙的小脸蛋,孩子没见过曾祖母,自然怕她,忙把身子缩回来,可祖母拉着孩子的小手亲个不停,孩子害怕得大哭大嚷,她却乐呵呵的。”

  作者已过而立之年,是名满全省,威重一方的大人物,在奶奶口里还是“宝宝”;曾孙是城里娇娃,再娇气,也要用农村爱曾孙的动作来表现欢喜之情。温馨感人的天伦之乐,就在这接地气的文字中流淌出来,胜过一切豪言壮语和技巧。

  我最爱的也是如李清照词般澄澈明净的文字,情感低回婉转,淋漓尽致,用主旨指挥技巧,成千古第一女词人。

  树高千尺不忘根,回归常识是作文教学之本。

教师教学总结 篇3

  上周五我在大马路小学上了《诚实与信任》,上完后,老师们评价很好,我也有点沾沾自喜,尽管还有很多的困惑,却仍自我感觉不错。会后,我在电话中和郑老师单独交流,他直言不讳的说:“你预设得太多,你的问题问得就是设圈套,答案是什么,你心里已经有数了。阅读是个人独特的体验,你是不是真正尊重了学生的感受?”

  我静下来深思,是呀,我的确就是这样做的,平常也是这样做的,不是吗?

  今天上午上《最佳路经》,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一上课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哪儿给你印象深刻?”学生们先读课文,然后开始思考,接着小组讨论,以下是学生的发言。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6节,迪斯尼乐园的草地被踩出许多小径,这些踩出的路径有宽有窄,优雅自然。

  师: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一定很舒服。

  生:我印象深的是第七节,我知道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生:我印象深的也是第七节,我记住了这个时间——1971年。

  师:(把1971写在黑板一侧)让我们记住这个时间,这对于设计师格罗培斯来讲是个难忘的日子。(全班同学一起读1971。)

  生:第二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读:格罗培斯他从事建筑研究四十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七十多处精美的杰作。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师:为什么这里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这里看出格罗培斯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很认真,很细致。

  生: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师:(赞同地)谈得很好,(板书:追求完美,然后让学生在读读几个数字:四十、无数个、七十多处、五十多处)

  师:正是因为格罗培斯的细致严谨,追求完美,才使他的设计成为了最佳路径。你从这一节还看出什么?(学生读书)

  生:我觉得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只要动脑筋,总会有办法。

  生:(齐)动手动脑,学会创造。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动脑筋思考了,的确有收获。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句“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蓝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因为正是老太太给他的启发,才让他有了灵感,设计了最佳路径。

  师:(板书: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就是获得设计大奖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请同学们读读3、4,比较一下老太太和其他园主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读书,讨论)

  生:别人都是大声吆喝、叫卖,但没有人购买。老太太却请人自己投入五法郎,摘一篮葡萄。

  师:你喜欢老太太的卖葡萄的方式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比较自由,想摘什么样的葡萄,可以自己拿主意。

  生:不受限制,自由自在。

  生:我想拿多少拿多少,没有人管。(学生大笑。)

  师:老太太这样信任你,应该用诚实回报人家,你这是君子之为吗?大家再看课文,文中说:“当他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发现那儿停满了车”说明什么?

  生:大家都是很诚实,讲究诚信的,要不然老太太就不再用这种方式卖葡萄了。

  师:从这一节中大家了解了获得最佳路径的原因,那么你还从这一节看出什么?(学生再读书,回答不出来。)

  师:(点拨)格罗培斯从卖葡萄的身上得到启示,你有什么想法?

  生:(举手)噢!格罗培斯注意观察,爱动脑筋。

  师:(赞许地点头)对,格罗培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教师总结]

  这个教学案例中使用了对话的策略。思维策略是思维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分别是以讲课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的策略、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其中,对话策略最适合思维教学,最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这种策略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复述书本上的答案或教师的授课就可以过关。另外,这种策略教师和学生一起思维,扮演了一个最佳典范,向学生亲身示范他们应该做什么,也就是让学生进行批评性思维。对话策略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策略,也是很有挑战性的策略。如果运用对话策略的教师要想取得成功的话,做的准备起码不会比前两种策略少。因为对话策略要求教师对所讲的内容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而且教师还必须认真考虑要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在以上的教学中,我尝试对话策略,我发现正因为课堂的生成,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发现学生因此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节课我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给人自由、任人选择”是获得最佳路径的主要原因,并让学生分析格罗培斯的特点以及获得成功的其他因素。我认为教学目标实现了,但是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有效的发挥,还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93248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