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小鸟和牵牛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是一篇童话,主要讲述了小鸟和它的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表达了邻居、朋友之间的关爱,让学生们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很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以及结合这篇文章自身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与技能:

  准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读准“蒙蒙亮”、“蔓儿”、“缠在”等难读的字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凤仙花、小草、牵牛花植物的生长特点,感悟凤仙花、小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用“蔓儿”、“缠”、“榆树”等词语说说牵牛花是怎样帮助小鸟的,体会牵牛花乐于助人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们感受到邻居、朋友之间的关爱、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很快乐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牵牛花能陪生病的小鸟的原因

  2、体会牵牛花、小草及凤仙花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这是一篇很感人的童话故事,所以我把朗读作为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这又是一篇看似浅显,实则耐人寻味的童话故事,所以我把教师精巧设问、层层深入与学生的积极质疑、主动探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本文的又一教学手段。

  这是一篇很表达友爱的文章,所以,我尝试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道德反思,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最后一个环节请学生自己续写故事,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自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1、课件出示小鸟以及牵牛花的图片,请同学们认识新朋友,并伸出小手与老师一块儿书写新朋友的名字“小鸟”、“牵牛花”。

  2、猜想:小鸟与牵牛花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本节课,就一块儿学习这个童话。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且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出示难读的词语:蔓儿、缠、蒙蒙亮、喇叭、嗒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强学生的记忆,如齐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

(三)再读课文,感悟赏析

  1、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们会一起玩儿什么?怎么玩?

  2、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小朋友们生过病吗?生病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两点的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想象小鸟没生病之前与朋友愉快的生活,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畅谈自己生病时的感受和想法,由此迁移到小鸟的感受,为指导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3、角色扮演:请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小鸟、凤仙花和小草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读完后现场采访凤仙花和小草:为什么你们不能去陪小鸟呢?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这一点的设计意图是:采访凤仙花和小草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凤仙花和小草不是不愿意帮助小鸟,而是它们也无能为力,它们同样也很发愁。

  4、小组合作读剩下的课文,并且讨论:为什么牵牛花能帮助小鸟?

  引导学生重复做牵牛花向上绕的动作,并采访学生“为什么这么累了还要往上爬”?

  这一点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学着牵牛花做动作、让学生想象牵牛花的辛苦,感知牵牛花的精神,这样他们的朗读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体会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牵牛花精神。

  5、全班分成五大组,分别扮演读者、小鸟、凤仙花、小草、牵牛花,合作朗读课文,读完后请各个角色分别说说各自的感受。

  这一点的设计意图是:学完整篇课文后,再让学生体验角色,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四)巩固拓展,展示提升

  小组合作续写故事:小鸟和它的朋友们之间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这一点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自编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五)归纳总结

  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赞颂友情的名言:

  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太阳。——古罗马西塞罗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六)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2890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