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家庭教育中似是而非的观点(2)

父亲节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穷养儿富养女?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理论就是:穷养儿富养女。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男孩不能给予太多的物质,这样才能锻炼其意志品质,促使其不断奋斗;女孩要使其免于物质的匮乏,增长其见识,将来才不至于被物质诱惑。这个理论究竟如何呢?

  上述理论有一个前提:男人是挣钱的,而女人则是花钱的。这个前提是中国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变种,其基本思想都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庸。然而,现代社会强调男女平等,女人要保持自己的独立,首先是经济独立,然后才谈得上人格的独立。在现代社会,女人也要挣钱,因为她要养活自己。作为现代女性,也要努力奋斗。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只在于生理特征和与此相关的心理特征,和穷富没有关系。那么,现在的问题变成:孩子是穷养好还是富养好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穷养的出发点。穷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韧性顽强、踏实肯干的品质,防止孩子患上各种富贵病(比如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炫耀攀比等)。所以,世界各地的富豪们大多穷养孩子,并不给孩子太多的金钱和物质。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孩子学费、生活费的供给可谓精打细算,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儿女有一丝奢侈的机会。很多“富爸富妈”认为,父母的钱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不是孩子的;孩子长大之后要自立,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赚取生活资本。

  不过,也有一些论者反对穷养,因为穷养孩子容易产生一些后遗症,比如导致孩子因太在乎钱而缺乏大格局,患得患失;因为穷怕了,只有手里有钱才会有安全感,结果变成“守财奴”,生活中不能获得足够的幸福感。还有的拿购房来例证,说某个穷养的孩子长大后因购房款较多而放弃购房,结果房价呼呼上涨,后悔不已。这些观点看似有理,却经不起推敲。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穷养的孩子不够大度,把钱看得很重,以牺牲幸福感来保有金钱。不过,这些并非穷养的必然结果,而是相关教育欠缺导致的。如果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穷养的同时,还就生活中的某些主题对孩子进行战略学、运筹学的教育,与孩子探讨人生的终极意义,那么,孩子长大后仍然会保持宏大的格局,也能充分感受生活的幸福。至于错失购房的大好时机,乃是因为无法预测房价的走势。这不仅是穷养的孩子身上会出现的情况,很多富养的孩子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人在房价比较低的时候买了房,也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智慧、多么大气,只是因为他们碰巧想买房了,也买得起。

  穷养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根源,关键是要对孩子进行常识教育,不断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有文章认为,不是穷养,也不是富养,而是教养。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就是教给孩子做人的基本常识和事理,教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把握恰当的分寸:成功时可以喜不自胜,但不能得意忘形;失败时可以黯然神伤,但不能意气消沉;大富大贵时不泯灭良知,身为匹夫亦傲骨凛然;遇到困难不怨天尤人……做不到这些,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都不会有大格局,都不会享受生活。

  世界上很多对立面的关系是动态的,此时以对立面中的某一方为主,下一个时刻则以另一方为主。在穷养还是富养这个问题上,也存在这个规律。穷养和富养并不是静态的,而是该穷养的时候要穷养、该富养的时候要富养。该穷养的时候富养或者该富养的时候穷养,都是不合适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穷养、什么情况下富养呢?笔者认为,在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方面应该穷养孩子,不能提供过多、过好的物质资料。不过,正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做得极端都是错误的。穷养孩子不是刁难孩子,故意让孩子穿得跟小叫花子一样、吃得跟猪一般。穿着要得体,保持基本的美观即可。饮食要确保卫生安全,营养充足,口味较好。日常物品不重复购买(同一种功能),不添置不需要的器物。至于什么叫同一种功能、什么叫不需要,那就见仁见智了,还要视父母与孩子斗智斗勇的情况而定。

  富养就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能让孩子因为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失去锻炼、发展的机会。一旦发现孩子具有某种潜质,就要竭尽全力地支持孩子发展。即便孩子没有表现出任何潜质,但只要孩子愿意努力,都应该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在体验多彩世界的过程中丰富见识、开阔视野。当然,富养也应该综合考虑、量力而行,不倡导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孩子的`成长是长期的,不是一时勒紧裤带就能取得成就的,不能把家庭资源集中砸到某个阶段或某件事上。

  即使在培养孩子潜质、丰富孩子体验、增长孩子见识、开阔孩子视野上,物质条件的供给也应以“必要”为基本尺度。超越家庭经济条件或不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实践活动,都可以省略。有的社会实践确有必要,但不必如此奢华,则可对其进行压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资源的效用。最重要的是,富养不应仅仅表现为物质的供给,更应体现为精神上的关怀,即,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分,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关注和爱。

四、贪玩的孩子更聪明?

  曾经,贪玩被当作一个缺点,因为贪玩的孩子天性好动,不容易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认真学习,可能会因此荒废学业。不过,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贪玩的孩子更聪明,要让孩子在“玩中学”。理由是:玩耍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同的游戏能够促进不同能力的发展;玩耍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欲望,也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其结果是:爱玩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十足,其个性乐观开朗、勇敢大胆、有幽默感,比安静内向的孩子聪明伶俐。现实中,也确有一些贪玩的孩子最终成才的案例,比如,出身拉美的一些著名运动员是玩出来的,一些著名的画作品也是玩出来的。

  2015年,国内出版了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波士顿学院心理系研究教授彼得·格雷(Peter Gray)的新作——《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这是其毕生教育实践的总结。

  彼得·格雷之所以撰写此书,乃是有感于强制性教育的弊端:

  1、抑制批判性思维;

  2、剥夺孩子的自由;

  3、评价方式充满傲慢、愤恨、羞辱甚至舞弊。

  其结果是:

  1、削弱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2、阻碍孩子的自我发展;

  3、使技能和知识趋于单一;

  4、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了专制的种子。对此,彼得·格雷开出的药方是:让孩子远离成年人的指导、保护、评判、分类、批评、表扬和奖励,在与同伴的协作中实现自我发展。

  上述观点似乎都在表明:贪玩已经从曾经的缺点变成值得大力倡导的优点了。然而,我们周围更多的却是因为贪玩断送前途的例子。可见,玩跟玩是不一样的,结果也大不相同。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贪玩呢?是听之任之还是明令禁止?抑或是适当引导?

  其实,答案已经隐含在前面的表述中。倡导“玩中学”的“玩”是指“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够促进不同能力的发展”、“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玩耍,而不是随便什么玩耍。一些家长以为玩耍就是大撒把,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玩,这其实是片面的理解。如今的孩子贪图享乐、追求刺激,他们所谓的“玩”不过是一种娱乐(比如看动画、打游戏)。娱乐只能让人放松、让人开心,而不能让人进步。娱乐化的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太多的帮助。现代家庭通常被包围在钢筋混凝土中,孩子在家庭中除了玩玩具也没有太多的玩耍项目。如果玩具类型单一,对孩子的影响也比较单一。

  彼得·格雷在书中提出的“玩耍精神”,是远离成年人的钳制,与其他孩子进行玩耍、协作,学会自己做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在求同存异中与人交往。他认为,玩耍是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生活、学习独立生活的前提和手段。按照彼得·格雷的标准,很多贪玩的孩子其实并不具备玩耍精神,因为他们并不会与其他孩子协作、不会自己做决定、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会换位思考,更不会与他人交涉差异。比如,有的孩子在一起相处就是相互炫耀、相互攀比。这些孩子即使远离了成年人的束缚,也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此说来,怎么玩耍是大有学问的!

  玩耍作为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其特点是:自主自愿、没有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看动画、打电子游戏也算是一种玩耍。只是,这可能并非优质的玩耍。如果把这种玩耍作为优质玩耍的补充,并无不可。然而,如果把娱乐型玩耍作为主要内容,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种玩耍对孩子的能力素质发展作用有限。优质的玩耍是与社会结合紧密、能发挥孩子能动性、实践性强的项目,比如社会实践、自然探究、体育活动、花草种植、动物喂养、视听欣赏等,最好能与其他孩子合作开展活动,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玩耍虽然是自主自愿、没有压力,但是并不意味着玩耍必须是随意的。玩耍的初级形态是随意的,只有朦胧的目标,过程如何、结果怎样都没有明确的要求。随着孩子的成长,玩耍的形态也逐渐升级,从随意性上升为计划性。

  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父母是不是就彻底解放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孩子有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或困惑,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引。优秀之所以如此困难,是因为它要不断克服人固有的短视和惰性。要想“玩”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就得科学处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和倾向。玩耍对孩子来说也许是纯粹的无意识活动,但对父母来说,这是一种教育活动。父母要努力从中发掘出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对孩子实施合适的教育。父母可以利用某些环节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与孩子交流体会来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当孩子遭遇困难想终止玩耍时,父母要恰到好处地给予鼓励,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当然,如果玩耍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则不宜在过程中介入孩子的活动,而应在活动结束之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思考。

  有人认为,爱玩、会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应该说,这是有道理的。不过,正如那句歌词唱的那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即便是那些最终成功的熊孩子,成名前付出的努力也是艰苦卓绝的。所以,成功意味着付出,这是任何时候都颠扑不破的真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fuqinjie/366744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