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环境资源的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一:资源与环境专业实习报告

  资环专业教学实习报告

  1引言

  专业教学实习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专业教学实习就是让我们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实践运用到实际中,从而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本次专业教学实习包括去舟山朱家尖潮间带岛礁区采样和参观舟山海洋博物馆,通过本次专业教学实习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的生活习性,从而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

  2地点:舟山朱家尖潮间带岛礁区 舟山海洋博物馆

  3实习内容及结果

  3.1实习内容

  2011年7月1 日上午,在水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去了舟山朱家尖潮间带岛礁区进行采样。在涨潮前,我们分组收集各类海洋生物,为下午的鉴定做好准备。

  当天下午,我们班在实验室进行了海洋生物分类鉴定。

  2011年7月2日,我们班组织去舟山海洋博物馆参观了馆内的各种海洋生物,并做好了记录。

  3.2 采样结果

  3.2.1节肢动物门

  3.2.1.1藤壶(Balanus)

  3.2.1.1.1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目、藤壶科、藤壶属

  3.2.1.1.2形态特征

  藤壶类的柄部已退化,头状部的壳板则增厚且愈合

  成“火山状”。在顶部的“火山口”有4片由背板及盾板

  组成的活动壳板,由肌肉牵动开合,藤壶可由此伸出蔓

  脚捕食。组成“火山壁”的壳板并非实心构造,由底部

  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是由中空的隔板所组成。

  3.2.1.1.3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藤壶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由于它们固着不能行动,在生殖期间,,必须靠能伸缩的细管将精子送入别的藤壶中使卵受精。待卵受精后,经三四个月孵化;此时刚孵化出的小幼苗脱离母体,但须过几个星期的漂浮日子,才能附物而居。

  藤壶分布甚广,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其踪迹;它们数量繁多,常密集住在一起,成型后的藤壶是节肢动物中唯一行固着的动物。

  3.2.1.2寄居蟹(Pagurus sp)

  3.2.1.2.1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寄居蟹科、寄居蟹属

  3.2.1.2.2形态特征

  寄居蟹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多数寄居于螺壳内。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头胸部具

  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

  质,有明显的颈沟。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种宽短,

  多不对称。

  3.2.1.2.3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寄居蟹以螺壳为寄体,平时负壳爬行,受到惊吓会

  立即将身体缩入螺壳内。随着蟹体的逐渐长大,寄居蟹

  会寻找新的壳体换壳。

  寄居蟹密度最高的地区常在珊瑚礁的潮间带上部。

  另外由于潮池里面的生态条件比较温和,不会受到波浪的'冲击,低潮时也能保有水份,多数寄居蟹会聚集在潮池的边缘,或是池里的石块下方。

  3.2.1.3海蟑螂(Ligia exotica (Roux))

  3.2.1.3.1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等足目、海蟑螂科、海蟑螂属

  3.2.1.3.2形态特征

  海蟑螂身体平扁,呈长椭圆形,体长一般为30~

  45mm。身体背面为棕褐色或黄褐色,中间色浅,身体

  表面具颗粒。头部短小,前缘为半圆形。复眼很大,无

  柄,在头部两侧。第1触角很小,不明显,分3节。第

  2触角细长,柄部4节,转动灵活,鞭长一般为35节,

  向后能伸到或接近尾部,有触觉作用。胸部各节的长度相近,各节的侧甲板都很明显。胸部共有7对步足,末端皆有两个爪状刺,便于爬行。雌性步足内侧有复卵片,各复卵片组成育卵囊,卵即产于其中。腹部稍窄于胸部。腹肢扁平,满布血管,具有呼吸作用。雄性前2对腹肢内肢变形。尾节的后缘中央外突,呈钝三角形,其两侧向后伸出一对细长的尾肢。尾肢长度为体长的2/3或更多,分内肢和外肢,二者长度相近,都十分纤细。

  3.2.1.3.3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海蟑螂生活于海边高潮带附近,常在岩石岸、码头、船坞、破旧船等处成群出现,反应灵敏,爬行十分迅速。海蟑螂为杂食性,喜食海藻,尤其贪食紫菜,也喜欢吃萱藻等经济藻类。

  3.2.1.4龟足(Capitulum mitella)

  3.2.1.4.1分类特征

  节肢动物门、蔓足纲、围胸目、铠茗荷科、龟足属

  3.2.1.4.2外形特征

  身体分成头状部和柄部,一般宽2~3cm,高3~

  5cm。头状部呈淡黄色和绿色。柄部软而呈褐色或黄褐

  色,外表被有细小的石灰质鳞片,排列紧密。头部侧扁,

  由楯板、背板、上侧板、峰板、吻板等 8个壳板形成壳

  室,基部有一排(21~31个)小的侧板轮生。壳板白色,

  外包一层牢固的黄褐色外皮。楯板三角形,较大;背板

  四边形,最大,上侧板位于楯、背板之间,窄三角形,吻板和峰板各1

  片,内凹。基部轮生

  小侧板三角形,内弯,其亚吻板和亚峰板略大。柄部侧扁,多略短于头部,完全被椭圆形小鳞片有规则地覆盖,内部肌肉发达,可伸缩,褐色或浅褐色。软体部分的躯体在壳室中,口器上唇无齿,大颚具5齿,6对蔓足,具4~8节的尾附肢;具交接器,但无背突。

  3.2.1.4.3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龟足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常见种,壳表常附有楯形矮藤壶,柄基部常有毛鸟嘴等蔓足类着生。在浙江舟山群岛以南岩石海岸,常成群固着在岩石缝隙中,有时密集成簇状,一受触动即紧缩柄部藏在岩缝里,以防止受到危害。

  3.2.2软体动物门

  3.2.2.1紫贻贝(Mytilus edulis)

  3.2.2.1.1分类地位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紫贻贝属

  3.2.2.1.2形态特征

  壳长可达90mm;贝壳呈楔形,凸起,壳质较薄;

  表面为黑褐色或紫褐色,生长纹明显。壳内面呈灰蓝色,

  具光泽,闭壳肌痕较明显,绞合部有2~5个粒状小齿;

  足丝发达。

  3.2.2.1.3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以足丝营附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生活,栖息于低潮带至10m左右的浅海。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浙江等省沿海。

  3.2.2.2单齿螺(Monodonta labio)

  3.2.2.2.1分类地位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原始腹足目、马蹄螺科、单齿螺属

  3.2.2.2.2形态特征

  壳小而坚实,略呈塔形,一般高1~2cm。螺层缝合

  线深,螺旋部较高,体螺层膨大,壳面膨胀,具螺肋,

  与生长线互相交结成颗粒。壳面颜色多为暗绿色,夹以

  杂色。壳内面白色,具有珍珠光泽。

  3.2.2.2.3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单齿螺多生活于潮间带的石块下,喜食藻类。

  3.2.3红藻门

  3.2.3.1石花菜(Eucheuma gelatinae (Esp.)J. Ag.)

  3.2.3.1.1分类地位

  红藻门、红藻纲、石花菜目、石花菜科、石花菜属

  3.2.3.1.2形态特征

  藻体由表皮细胞、表层和髓构成,表皮细胞排列紧

  密,皮层和髓比较疏松,细胞里面充满胶质。植物体呈

  紫红色,直立,丛生,或分为直立与匍匐两部分,软骨

  质。固着器假根状。枝亚圆柱状或扁压,数回羽状或不

  规则羽状分支,小支对生或互生,有的在同一节上生出2~3个以上小支,分支末端急尖。单轴型。植物体长成后皮层与髓部无明显区别。

  3.2.3.1.3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石菜花雌雄异株,藻体有雌配子体和雄配子体以及四孢子体,主要是有性繁殖,繁殖过程比较复杂。石花菜为多年生植物,喜生于低潮带的石沼中,或生于低潮线下5~30m深的岩石上。

  3.3参观结果

  3.3.1鲈形目

  3.3.1.1红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a)

  3.3.1.1.1 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

  3.3.1.1.2 形态特征

  体呈纺锤形,侧扁,背部略微隆起。口下位,前

  端圆钝,口裂向后延伸至眼后缘。齿细小,紧密排列,

  较尖锐。前鳃盖后缘为锯齿状,后鳃盖边缘有两枚尖

  齿状突起。体被栉鳞,侧线明显。体色银灰,腹部银

  白;各鳍淡色或微黄,最明显的是尾基部侧线上方有

  一黑色圆斑。

  3.3.1.1.3 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为广温广盐性鱼类,游泳迅速,并喜集群、洄游习性,肉食偏杂食性,主要摄食双壳类、头足类及其它小型鱼类。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目前已在我国沿海人工养殖,并自然生长、繁殖。

  3.3.1.2松鲷(Lobotes surinamensis)

  3.3.1.2.1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松鲷科、松鲷属

  3.3.1.2.2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背腹缘平滑,头小,吻短钝,眼

  小,侧上位。口中大,端位。两颌齿细小,多行,呈

  绒毛状齿带,外列齿扩大;锄骨及腭骨均无齿。前鳃

  盖骨锯齿状,鳃盖骨后缘具一至二棘;下缘锯齿较小,

  鳃盖骨后缘平滑无棘。体被栉鳞,排列整齐;头亦被

  鳞,但上下颌及眼前无鳞。背鳍及臀鳍基底上具鳞;

  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与臀鳍软条部圆形;胸鳍短于头长;腹鳍具腋鳞;尾鳍圆形。体呈灰褐色至黑褐色,背侧较深,腹部较淡。除胸鳍灰白色外,其余各鳍皆为黑褐色。

  3.3.1.2.3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喜欢混浊的水域与阴天的天气,常随著浮木或断裂的海藻游至岸边,甚至进入河口区。夜晚躺在礁石上休息,游泳能力不强。幼鱼有拟态行为,模仿枯叶横躺著鱼体随海流漂移。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外海及近岸均有分布。

  3.3.1.3花尾胡椒鲷(Plectorhinchus cinctus)

  3.3.1.3.1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鲈科、胡椒鲷属

  3.3.1.3.2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高,体背面狭,腹面较圆钝,

  背缘呈弧形。口小,位低,两颌齿细小,排列呈绒毛

  状,犁骨、腭骨及舌面上无齿。侧线完全,位高与背

  缘平行、全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下方鳞较大于上侧,

  胸鳍基部有腋鳞。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体侧有

  黑色宽带三条,斜形。在第二条斜带上方,背鳍和臀

  鳍上均散布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色圆点,特别是尾鳍上

  圆点较密集,状似散落的黑胡椒,胸鳍、臀鳍、尾鳍边缘近黑色。

  3.3.1.3.3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花尾胡椒鲷为暖水性岩礁底栖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均产,以南海区产量较多。

  3.3.1.4鮸(Miichthys miiuy)

  3.3.1.4.1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鮸属

  3.3.1.4.2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腹部浅弧形;头小尖突,吻短,

  钝尖,口大而微斜,端位,口腔灰白色,上下颌等长。

  体被栉鳞,鳞片细小,表层粗糙,头部被圆鳞,颏孔

  4个,无颏须。中央颌孔及内侧颌孔呈四方形排列,

  无颌须。上颌外行牙和下颌内行牙扩大,呈犬牙状,

  内面小牙成带状群。眼圈大,眼膜透明度高红而明亮。

  体背和上侧面灰褐色,腹部为灰白色。背鳍2个连在一起,中间有一深缺刻。鳍棘上缘为黑色,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胸鳍基部黄色、边缘黑色;臀鳍具2棘;尾鳍呈楔形,尾鳍的基部为黄色,其边缘颜色稍浅。

  3.3.1.4.3生活习性及地理分布

  属暖水性近底层鱼类,喜小股分散活动。产卵季节鱼群相对集中,主要产卵区在舟山北部岛屿,产卵期在6~8月。属捕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头足类和十足类为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3.3.2金眼鲷目

  3.3.2.1日本骨鳂(Ostichthys japonicus)

  3.3.2.1.1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金眼鲷目、鳂科、骨鳂属

  3.3.2.1.2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较大,头上具骨质隆起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shixibaogao/245675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