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是2004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2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现在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间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间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

  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3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让我们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xindetihui/28808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