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觉民教育培训心得范文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何为国学?

  "国学"最开始指国家最高学府,或叫太学。今天的"国学"一说起源于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黄遵宪在日本考察发现,日本在明治维新"全盘西化"的过程中,保留了"神道教"及自中国传入的儒家思想。日本称之为"国学".梁黄将此概念带回国内,此后"国学"一词成为与西学对立的概念。例如国画是相对油画而言,国术武术是相对田径体操而言,国医中医是相对西医而言。

  广义的国学乃一国固有之学,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狭义的国学是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这些载体就是国学典籍(即国学经典),例如: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周易》既属"五经"又属"三玄"》)。而今天我要谈的是狭义上的国学,我们要用国学涵养师生心灵,使用国学来觉师、觉生、觉民。

二、在西学充斥我们的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今天,需要国学来让我们做一个真正有根的人。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是一个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把生活的智慧写入了一部部典籍中,这些典籍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它告诉我们:"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我们祖先几千年来一直用它们指导自己的生活。一直到清末,我们开始对祖先留下的智慧产生了怀疑。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当时西方许多国家,我们的国门被洋枪洋炮打开了,当时中国人受尽,丧权辱国,为了救国救民,中国有志之士兴起一波波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到孔家店"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我们从机械技术到政治体制上,直至在文化上全面不断地向西方学习。甚至废除科举,废除读经,废除古文,走进了新式学堂。中华民族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巨变。甚至当时有不少学者、文人谈国学色变,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写道"狂人看到满纸都写着吃人".在这样如此强烈的否定之下,国民把经典国学一概的否定了。甚至在70年代的"批林批孔"活动中,把孔子彻底否定了,各地的孔庙及相关文物古迹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百年间我们不断学习西方的民主法治,礼仪习俗,教育方式,科学技术……中华传统文化被视为落后,闭塞,懦弱,黑暗的象征而万众皆弃。直至今天,我们国民被西学充斥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处于文化断裂危机中。

  诚然,国学经典中确实有一些思想的糟粕,但精华的部分对现在人的生活依然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例如,中庸之道"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依然是现代人追求的高修养。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关于"君为轻、民为贵、人性善"的观点,愈来愈被人们所认同。

  更何况,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于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放弃,就是一个没有根的民族了。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犹太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几乎在每个年代都受到迫害,但他们内心深处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优越感,他们也是世界上出现名人、伟人人最多的民族;日本帝国主义在入侵中国时,在东北学校开设日语课,禁止上中文,希望用日本的文化熏染中国的孩子,想逐渐消灭、取代中国文化从而真正地控制整个中华民族。

  斯大林在他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和》这一著作中,对民族下了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所以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变成一个没有根的民族。现在我们的经济改善了,许多领域似乎重新站在了世界前沿。但精神信仰呢?教育方向、方式呢?

  三、国学或许可以治愈社会道德滑坡的弊病。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讲信用的时代,又是一个欺骗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

  如今我们中国撕毁正处在一个"最好和最坏的时代".经济、科技的发展,政治地位的提高,使我们中华民族又重新站立于民族之林。但诚信缺失的"毒奶粉"、"地沟油"、"毒大米"事件,人道缺失的"药家鑫""小悦悦"事件,数典忘祖的"富豪移民热"、"中国明星入外籍"事件,官员们"裸官"、"表哥"、"房叔"事件,显示出来,虽然我们经济迅速腾飞了,但道德滑坡了,精神无主了,信仰缺失了……

  如果国民都读懂"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 二十一章》),"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中庸二十五章》),"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弟子规》)。那么不诚信的事情是否会有所减少?如果大家都读过"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弟子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小悦悦"这样的事件是不是就可以少点发生?如果那些热衷于移民的人知道"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庄子杂篇·则阳》)还会不会在发达后舍弃自己的国家?如果当官者明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必服恭检,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庄子·天地》)还会不会贪而不厌?

  单看中庸之道的三条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就可以看出,国学经典是注重人们道德培养的。从国学中追根溯源,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让民族精神回归,不能不说是现时治愈道德滑坡社会弊病的一个良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xindetihui/7720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