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从读小书到读大书的演讲稿

演讲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在座的家长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可以过来跟大家交流。沈从文有一句话说:我在读一本小书的同时,也在读一本大书。我觉得我也是在阅读这两本书。我把上学及幼学教育当做读一本小书,把大学之后在社会上的学习和生活当做读一本大书,针对这两方面展开跟大家作报告。

  一、我读一本小书

  (一)启蒙教育

  刚刚主持人介绍了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个写作者。是的,我非常喜欢阅读和写作,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在业余生活中。我跟文学有一种不解之缘。我现在回想起来,跟我的爸爸是分不开的。我们不是书香门第,我的爸爸学历也不高,是一个普通农村人,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附庸风雅”。他在我小时候无意间对我做过的三件事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在我三岁之前,我们住在老厝里,他喜欢带着我读苏轼的诗词。常常是在夏天,我枕在他的臂弯里,他一字一句教我念苏轼的《水调歌头》。他用潮汕话来教我读诗词,读起来也是那么押韵,我就一句一句跟他读,之后就把整首都背下来了。邻居们都觉得非常新奇,于是常常围着我让我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背完他们就不停地夸我,那应该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成就感。

  当我们大了一些之后,爸爸就会给我们三个小孩讲睡前故事。他讲故事不是看着一本诸如《宝宝睡前故事》这样来讲,他讲的是他小时候听祠堂讲古人或者看小说得来的故事。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常常能记住完整的情节、精确的细节,他把自己10来岁时候记下的故事,到他30多岁为人父的时候一个个再掏出来。于是,印象最深刻的是冬天的晚上,我们一起躺在老眠床上,盖着被子,爸爸给我们讲一个又一个的古。他讲番薯和芋头两兄弟的故事,讲阿奇和七个具有特异功能的儿子的故事,他讲长鼻财主,讲漏......他所讲的故事中充满着真情和正义,也带着地方的民俗民风色彩。他的语言很押韵,在他搭建的语言中,我们尽情发挥着想象。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早期一种语言上的启蒙。我现在对质朴的地域民俗很感兴趣,也有一部分是受他的影响。

  等到我读书之后,老爸做的第三件事就是教我写对联(门符)。我10岁的时候开始写,每到春节前,他就会买来红纸,割好折好,然后坐在我旁边,一笔一划地教我写。我爸爸年轻时候算是脾气比较暴躁的,但是他却能坐在那里,每个字的笔画在哪里起笔哪里收笔,他都耐心地帮我指出来。第一年我当然没有写得很好,但是邻居和亲戚都拿我写的对联去贴,他们不断鼓励我。于是,一年又一年,我越写越有进步。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书法训练,但是已经种下了一颗喜爱书法的种子,至今我还喜欢书法,它是我工作之余一种很好的身心调节方式。

  大家看到,在这个过程中,读书或者说文化,就在这里发挥作用了,有诗词,有民间故事,有书法。我们潮州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即便是像我爸爸和伯父们这种没念过多少书的人,也懂得玩一玩风雅,接受一些文化的熏陶,也让后辈接受这方面的濡养。

  (二)小学师友及书屋

  我到了上学年龄就上学校接受教育了,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读书的概念了,也就是上学。在上学过程中,可以接触到一些良师益友。有句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校里,你在跟不同老师和同学的接触中,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在学风正的学校里,你受到的影响会更加不一样。我所读的小学就是村里一所普通小学,没有很大的校园也没有很好的硬件,但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非常淳朴,好的同学学习非常自觉,老师也很负责人。在我二年级时候,有位姓曾的女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有一次老师说在期中考后要选班干部,我当时学习比较一般,在42人的班级里排名第9,但是老师却选了一个默默无闻不起眼的我当了正班长。我当时觉得非常受宠若惊,后面想想,应该是因为我学习上比较认真,作业都是工工整整的,字也比较漂亮,老师是看中我这种专心的品质了。这位老师给我很大的鼓励,接下里我的性格也变得更开朗一些了,我的学习也一步一步变得更好了。

  当时我们的班风比较好,跟我交往比较多的小伙伴都是爱读书的。我们常常在放学后骑单车去另一个村里的一家小书店,这家书店当时应该是整个乡里的一家比较全的书店。这是一个邮递员开的,书店很小,是搭起来的一个木屋,我们就在那里读完了所有的童话故事,包括《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等。还看各种寓言、小说等。这个书店还有一个邮箱,可以寄信。我们当时看学校为我们定的《习作之友》这份报纸,然后我们就在上面找喜爱的小作者,给他们写信。当收到回信的时候,就非常高兴。于是就一次次地书信往来,在信里谈我们各自的学校生活,老师和同学,谈我们读的书,在这些文字交流中,我们也在进行着一场写作实践。

  (三)纯粹的学习时光

  田野和书籍相伴的童年很快就过去了,我到镇上的潮安二中上初中了。当时的初中是重点,学风很严谨,老师们也非常棒。进入初中我依然是非常普通的一员,成绩在全级中排名150名以后,还没开始学英语,其他镇上学校的孩子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了。到初二时候,我遇到了我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詹老师。她会利用课余时间,把我们几个召集到她家里,帮我们补习英语,注意,完全是无偿的辅导。那时候她的孩子还小,她在家庭中肯定要花很多时间,但是她就是愿意在周末花半天或者一天帮我们辅导。我也深深收到激励了,英语学得越来越好,也慢慢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在级里也排到五名以内。当时还遇到班里同班的沈同学,她后来在重庆大学读建筑,后来就保研了,现在留校了。我们在一起总能互相学习,分享习题,讨论方法。放学后,也总是留在教室里学习到华灯初上才回家。那时候踩单车回家需要30分钟,有时冬天晚上天太黑了,爸爸就会骑摩托车一路过来找我。找到我之后,就会一路开车在我后面,用车灯帮我照路,那是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格外温馨的画面。

  回到家吃完晚饭后,我就会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学习。当然并不是不得不去学习,或者别人逼我的,我就是有很大的内驱力想去学。晚上在房间里我一般会自主安排时间,干这几件事,向完成作业,中间原地跑步15分钟,有时间再看看课外书,最后睡前写一篇日记。前几天搜出了我当时所写的日记,字迹端端正正的,写得密密麻麻,都是当时自我的一些反思和记录。到了初中之后,我爸爸就不太能指导我了,他只是偶尔询问和提醒一下,他看我们长身体费脑力,他会炖鸡汤。但是在这个时期给我心灵鸡汤的是台湾作家刘墉。他写给儿子和女儿的书信,后面集结成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在里面教会孩子如何平衡学习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教会孩子时间管理的方法,学习和记忆的方法,还有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我另一个爸爸。初中时期是我最好的读书时期,那时候心无杂念,非常纯粹,压力适中。后来就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潮州金中。

  经过高考后我上了华南师大,读中文师范。在大学中我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专业,在那里可以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那里,汇聚着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一些大学老师,在他们的课堂上,常常有如坐春风的感觉。有个大学写作课老师,她本身也是一名作家,她的教学很诗性,她的生活也很诗意。她会在某个特别的日子给家里人制作一份报纸,报纸上记录着他们家庭的故事,她为家人所写的诗歌散文。她把文艺的精神也在学问上,也用在生活里。还有一位教我们马克思主义的老师。在大学中这门课往往比较枯燥,逃课的学生比较多,但是在一位黄老师的课堂上,他却总能扣紧社会热点,引导我们去批判思考,他为我们打开了看世界的多元思维,是他影响了我的社会观。还有一位美学老师,在他的课堂上,他总能结合很生动的艺术例子,给我们讲解抽象的美学理论,并从中渗透一些哲学思考。我现在也非常喜欢美学文艺学,这和这位老师是分不开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yanjianggao/215806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