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初中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总结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初中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初中酸碱盐这部分的知识点很多人都觉得很难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酸碱盐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3)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4)碱 + 酸 → 盐 + 水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 ΔCuO +H2O

  2Fe(OH)3 ΔFe2O3+3H2O

  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 e(OH)3↓ Mg(OH)2↓ BaCO3↓ CaCO3↓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四、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五、中和反应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

  (2)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3)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

  pH<5.6的雨水为酸雨

  酸碱盐性质之酸的通性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的PH<7

  (3)跟(H)前的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酸 + 金属==盐 + 氢气

  例:2HCl+Fe=FeCl2+H2↑

  (4) 跟碱性氧化物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 + 碱性(金属)氧化物—→盐+水

  例:3H2SO4+Fe2O3=Fe2(SO4)3+3H2O

  (5)跟某些盐反应

  酸+碳酸盐==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例:H2SO4+BaCl2=2HCl+BaSO4↓

  (6)跟碱起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例:2HCl+Cu(OH)2=CuCl2+2H2O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复习及重点题型解析

  在各省市中考试卷的命题中,无不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考察作为重中之重。其题型之多变化之大,对于同学们来讲确有千头万绪、力不从心之感。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有关酸碱盐的复习,以期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助益。

  一、熟练记忆规律是应用的前提

  酸碱盐部分虽然题型众多,如:鉴别、推断、除杂……,但是这些应用离不开最基础的知识点:即: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熟练记忆。

  通过学习可知:酸的通性有五点、碱和盐的通性各有四点。对于这些化学性质必须加以强化记忆和灵活记忆。可采用图表记忆法以及变式记忆法等。

  如: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浓缩为下图记忆较好(图表记忆法)

  在此基础上,再做变式练习,增加对化学性质的多角度记忆(变式记忆法)。如:

  (1)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2)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中,生成盐的规律有几条等。

  通过如上练习,即可起到加强知识的同化和异化的作用。

  二、掌握“规矩”,可成“方圆”

  记忆住以上规律就可以熟练应用了吗?当然不能。在大量练习中同学们发现以上规律中有很多是有 “规矩” 有条件的。因此在记住规律的前提下,还要记住规律应用的条件,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应用。比如:可根据不同反应类型来灵活记忆有关反应的条件。归纳如下: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中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氧化铁、烧碱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

  此类题目是考察酸、碱、盐、氧化物之间反应规律和反应发生条件的较好范例。解题时,为防止产生丢落现象,可采用以铁为起点逐次向后延伸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再以氧化铁为新起点逐次顺推……的方法。经判断共发生8个反应。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判断的过程中,自然强化了有关反应规律以及反应发生条件的记忆。这样的习题同学们可多找一些,做成卡片常备左右,随时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

  三、抓重点题型,学会以点带面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时长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可以说鉴别、除杂、推断这三类题型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下面结合相关例题简要归纳一下各自特点。

  例一: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各组溶液:

  A NaOH、NaCl溶液、稀HCl ()

  B 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

  C K2CO3、BaCl2溶液、NaCl溶液 ( )

  D NaOH、Ca(OH)2溶液、稀HCl ( )

  E NH4NO3、(NH4)2SO4、Na2CO3、NaCl溶液 ( )

  思路点拨:

  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所谓最简单的方法是指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所谓最少试剂,就是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A、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

  B、 通过观察发现: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

  C、由上可知:K2CO3遇酸(H+)产生气体,BaCl2溶液遇SO42-有沉淀,而NaCl溶液遇稀硫酸无现象,故加稀硫酸来鉴别。

  D、Ca(OH)2溶液遇CO32-有沉淀,稀HCl 遇CO32-有气体,而NaOH 遇CO32-无明显现象,故加Na2CO3或K2CO3鉴别。

  E、观察可知:NH4+遇OH-产生氨气,而Ba2+遇CO32-、SO42-均有沉淀产生,取样后分别滴加Ba(OH)2溶液,只有气体产生的是NH4NO3,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的是(NH4)2SO4,只有沉淀产生的是Na2CO3,无现象的是NaCl。

  在实际应用中,同学们还可以将鉴别题按一次性鉴别、多次性鉴别、不加其他试剂鉴别、两两混合鉴别等进行分类,根据各自独有的特点,总结解题技巧,从而达到全面掌握不同鉴别类型的目的。

  例二: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

  (3)除去碳酸钙固体中的碳酸钠

  (4)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5)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铜

  (6)除去Cu粉中的Fe粉

  思路点拨:

  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

  解析:(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

  (2)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

  (3)可采用先加适量水溶解,再过滤的方法。

  (4)可采用通过炽热的碳层或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但显然通过烧碱溶液的方法具有吸收杂质彻底、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

  (5)由于含有Cu2+、SO42-两种杂质离子,故可采用同时沉淀法。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后,过滤即可得氯化钠溶液。

  (6)由于Fe、Cu分别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的前后,所以可采用加入足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并过滤的方法来实现。也可采用加足量硫酸铜溶液并过滤的方法。

  例三、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K2CO3、K2SO4、CuSO4、CaCl2、KN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当滴入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1)物质的特殊色态、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如:铜离子溶液为蓝色,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常见白色沉淀有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等。蓝色沉淀有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有氢氧化铁。初中不溶于酸的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如:“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察。

  解析:推断题的解答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典型的实验现象。此题由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CuSO4(蓝色溶液)一定不存在;同时K2CO3、CaCl2由于相遇会产生沉淀,所以K2CO3、CaCl2或存其一或均不存在。由“滴加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沉淀有可能来自硝酸钡与K2CO3或K2SO4反应生成的碳酸钡、硫酸钡沉淀中的一者或两者。由“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可知:碳酸钡、硫酸钡均存在,进而推出K2CO3、K2SO4均存在。因为K2CO3存在,所以CaCl2一定不存在。而KNO3由于存在与否,均不会对以上鉴别推断造成影响,所以KNO3可能存在,也可以说可能不存在。

  此题,在练习过程中,完全可以略加改动。如:若“沉淀全部溶解”推断结果怎样?若“沉淀全不溶”推断结果又会怎样?……。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做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复习效果必然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zongjie/332744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