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期末总结大会校长讲话稿

总结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期末总结大会校长讲话稿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期末总结大会校长讲话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期末总结大会校长讲话稿1

各位老师:

  在20xx年下学期的期末总结大会上,我曾呼吁:“我们不仅要会战斗,还要会梦想;不仅要会步行,还要会飞翔。”一年过去了,我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开始了梦想,学会了飞翔。过去的一年,我们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建设初见成效;我们把体验式德育引进校园,纳入课表,常态实施,赢得了广泛赞誉;我们的常规德育工作抓规范,抓落实,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环境大为改观;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班级文化建设,业已基本成形;我们的后勤工作紧跟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服务水平越来越高。变化是巨大的,成绩是显着的。这些变化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里,我衷心感谢学校行政一班人,衷心感谢全体教职员工。你们辛苦了!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讲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改革是要作出牺牲,付出代价,承担风险的。

  改革是破旧立新,是打破旧的格局,建立新的秩序。因此,不可避免地,任何改革都会遭遇旧的落后势力的阻击,都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困难和挑战。无论是社会系统的改革,还是一个单位的改革,莫不如此。中国社会的改革,远的不说,30多年改革开放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初,面对即将崩溃的国民经济,中国上下都有强烈的改革愿望,但是,对于改什么和怎么改,始终存在严重分歧,改革派与保守势力有过无数次交锋与斗争。总的来讲,上世纪80年代思想大解放,改革开放大推进。z事件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左”倾势力回潮,形式主义泛滥,政治运动再现,改革开放陷入停滞。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讲话,猛力抨击“左”倾势力,又掀起改革热潮,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进入21世纪,改革再次遭遇极大困难。由于始终回避、绕过一些深层次、实质性问题的改革,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权力和市场结盟的新体制,既得利益集团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维持现状,固化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并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日益恶化。当今中国需要再来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需要一场顶层设计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四位一体的系统改革。不深化改革,不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去破解、理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中国会出大问题。

  我们学校的改革,是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困难和风险不可避免。就学校层面,就本人而言,资金上的大投入自不言说,社会和家长是否理解,老师们能否跟进,推进改革的结果会怎样等等,都是不能不顾及和考虑的问题。然而,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果一味跟应试教育的风,满足于在同质的、低水平的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我办这所学校有什么意义,自己的人生理想又何以实现呢?所以,我愿意为改革付出代价,承担风险。为了改革,我们学校的行政一班人要比其他学校的行政操心几倍、上十倍,我们的教师要比其他学校的老师辛苦几倍、上十倍,这都是付出,都是牺牲,都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

  面对改革和发展中的困难,关键在心态,在境界。如果你胸怀理想,有生命的企求与激情,有强烈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你就能认识到“让员工成长是单位最大的福利”,就会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发展平台,主动参与,笑对困难,乐在其中;如果你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或者陶醉于以往的教法和已有的成绩,你就会时时处于被动应付的境地,困难就会越来越多。心态、思想境界如同我们头上的天花板,制约着人的发展空间,境界高则发展的空间大,反之亦然。调整心态,提升境界,才能顺应教育教学的改革大潮,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二、改革是永无止途,需要不断推进和深化的。

  我们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毕竟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值得深化和完善的地方。我们的认识也是一步步提高的。下一步,我们要以全人教育思想为指南,紧扣学校的办学理念,把改革创新推向纵深。

  总的思考:以全人教育为面,以主体性教育为线,以个性教育为点,构成一个立体化的教育模式,这个教育模式叫作全人教育模式,或者生命教育模式。所谓全人教育,就是要紧紧抓住人的双重生命的本质,即自然生命与超自然的价值生命、自在与自为、现实与超越、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致力于使人的双重生命、双重本性得到完善和全面的发展。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要紧紧抓住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致力于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真、善、美三种尺度的完美统一,标志着人的自由的最高境界)。个性教育则是全人教育和主体教育统一的表现和结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面,以自由活动为线,以现实的个体为存在体,必然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人。具体来说:

(一)以全人教育为面,哺育完整的生命。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其中,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而且,在人的价值生命中,要实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根据人的双重生命本质的特征,我们的教育必须把自然生命的教育和价值生命的教育结合起来。自然生命的教育是形而下的教育,它发展的是人的自然性;价值生命的教育是形而上的教育,它发展的是人的自由性。其中,价值生命的教育又分为真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包括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我们可以用以下框架来概括全人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含身体教育、生存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知识教育(含事实形态知识的教育与工具形态知识的教育)

  智能教育

  (真的教育)

  全人教育能力教育(含情意能力、整体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教育)

  善的教育(含内在人生哲学的教育与外在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灵魂教育

  美的教育(含审美情感教育、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创造性的教育)

  公民教育(含公民政治意识与能力的教育,公民民主意识与能力的教育,公民法律知识与守法维法能力的教育等)

  在这个框架中,生命教育是基础,美的教育是核心。没有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而美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的情感教育、价值教育与创新教育,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学生进行高雅文化的陶冶,让一种独立而高贵的精神、气质从生命底层慢慢生长出来,以主导自己的人生。美对人格结构、智能结构的建构起着定向、调节和整合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审美情感活动,它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实践的动力体,决定意志、理想与信仰的方向,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行动的方向与大小。因此,教育应该成为以培养积极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活动,以美育美,以美启智,以美助德,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严重本末倒置,只关心分数、考试,只关注学业方面的成效和成就,忽视最为根本的人的情感培育、价值引导和人格生成,从而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许多地方和学校在搞课改,有些学校和老师也许改变了知识教育的方式,开始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情感培育与心灵成长,关注得还是不够的。其实,人与生俱来就有探究创造的冲动,有与人联系、交流的欲望,有对秩序、格局的敏感,这是人性的潜能,它在儿童身上很容易自然产生。如果我们注意呵护、引导它,在不断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分化、整合,循环往复,就会积淀为饱满的、具有生产性的精神情感。反之,就会产生负面的、破坏性的情感,如自杀、暴力、倦怠、厌学、拒绝、逃避等。要强调的是,情感教育不能脱离知识的教学而单独训练,只有在知识教学中不断地体验、感悟,才能使情感油然而生,只有融入知识、智慧之中的情感教育,才能激扬生命,真正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以主体性教育为线,凸显生命的灵动。

  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因此,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

  灵动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外部人为强加的东西反倒容易泯灭和消解人性深处的情感和潜能。其次,要创设一种让儿童自由自在发展的空间,放飞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而不是一味束缚与灌输。开放的、自由活泼的心灵是一块播种并生长真、善、美人格品质的丰茂绿地。第三,生命的教育不是死硬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的每一门学科都要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选择“从体验走向理解与实践”的路径作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模型,通过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教学实践,唤起生命的超越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走上好学上进的成长道路。

(三)以个性发展为点,张扬生命的独特性。

  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最基本的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个性)。生命的教育,以个性的认可为前提,归根到底是个性化的教育。

  针对集体教学的现状,在教育活动的组织方面,既要照顾集体,又要照顾个体差异,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在小组建设中,要为每个学生留出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反对行为目标,倡导表现性目标,强调教学进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全面发展、自由发展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就是个性发展。

  教改、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扮演“学科教学专家、人文学者、心理咨询师”三重角色。首先,优秀的教师必须成为一个学科教学专家。A。要热爱并尽可能精通所教学科的内容,包括领悟学科精神(哲学精神、美学精神和科学精神),整体把握学科的内在理论体系,以及应用学科理论解决问题。B。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要按“整体——部分——整体”三段式的节奏进行,重视知识的整体观与知识内在结构的整体性。同时,对教材要大胆进行质疑、取舍。譬如,语文本是关乎心灵和审美的,但现在的语文教材伪道德、泛政治化的东西太多,在教学中如何判断和处理,考验着我们语文教师的智慧。C。“五环教学法”要灵活运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侧重点要有不同。大象无形,大智无痕,最高境界是自然而不着痕迹。其次,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学者。一个关注完整、灵动生命的教师,自己必须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坚实的文化积淀,有对人生、人类、宇宙终极价值的追问和探寻,具备“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拥有并时常传播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科学、公平、正义等普世价值。为此,要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至少要经常阅读《中外艺术史》、《中外哲学史》、《科学发展史》、《中外教育思想史》、《教育哲学》等人文书籍,为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建立一个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大视野。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没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即使有足够的才智,也不是大智慧,也永远成不了大器。大凡伟大的教育家,必定同时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一个卓越的教师,一定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不一般的人文底蕴。第三,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一方面,要了解并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了解并掌握学生“健康心理与变态心理”的种种可能性,并能给予学生积极的、恰如其分的指导。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只有回到生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直面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让我套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话:“让我们跳舞吧,这里有玫瑰花。”

  祝大家假期快乐,春节快乐!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zongjie/341400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