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分析(3)

白居易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喻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

  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象而成的帝妃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于受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已存在。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治乱阶,垂于将来也。”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长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治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了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朝衰亡根由的。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喻诗,使全诗充满着“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婉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缥缈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积淀了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aijiyi/5036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