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拗九节手抄报

板报大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孝顺节”、“送穷节”。下面是拗九节手抄报,随小编来看看吧。

拗九节手抄报

  拗九节的来历

  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的“拗九节”。是日清晨,各家各户都像煮腊八粥一样,煮拗九粥过节。粥以糯米、红糖、花生、红枣、桂圆、荸荠、莲子等料(多亦不拘)混合煮成。煮好之后,上面再撒上炒好的黑芝麻,其色泽虽然难看,吃起来却很可口。凡已嫁的女子,是日必提粥回家探望父母与尊长者。盛粥的容器,必须用面积较大的海碗或小钵,粥面上用花生或红枣等排成“福”字或“寿”字图案,以示祝福之意,是谓“孝顺粥”,再佐以猪脚等美食。若遇父母或尊长者岁数逢九或九的倍数的,还要兼送线面与太平(鸭蛋)。她们把这些食物装在以竹蔑做成的漆有生漆的精美掼盒(礼盒)内,掼回娘家,献给父母与尊长者,以表孝心,是为拗九。

  福州过拗九节还讲《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的母亲因违反佛规而被打入地狱。孝子目连每天都给母亲送好食的。但到了地牢门口都被小鬼食了,母亲都不能食到儿子送来的食物。后来目连想了个办法,在食物上面撒些黑芝蔴之类看似很脏的东西。小鬼不敢食,于是母亲食到了儿子送来食物,这一天正是正月二十九日。后人学习目连的孝心,择这一天为为父母和尊长者送九。清施鸿保《闽杂记》云:《窈九》:福州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窈九”,人家皆以诸果煮粥相馈,如吾乡十二月初八僧尼所送之“腊八粥”。俗谓目连僧救母之遗,故亦称“孝子粥”。然《续通志》引《四时宝鉴》云:“高阳氏之子,好衣敝食糜,是日死,世作糜粥破衣,祝于巷,曰‘除贫’”。此其遗俗,则又不始于目连也。又有称“下九粥”者,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也。福州人十分忌“九”。人们认为九是奇数,为阳数之穷,阳是旱灾,初入元一百六岁中,旱灾有九岁,称为厄会,亦称阳九。因此人们逢九就犯忌,迷信地认为人的岁数逢九则不吉利,会逢到厄难。故而在拗九节这一天,都要吃猪脚太平面和拗九粥。更有甚者,此日须向十家不同姓氏乞讨十种不同的拗九粥,混合而食之。希冀食了之后,能摆脱厄运与灾难,故拗九又称过九。但文人雅士既没有宦海风波,也没有商海风浪,故他们对拗九的理解不同,多把拗九视为“穷九”,认为逢九必穷。于是他们利用拗九节这天,打扫室内尘秽,把不同的破旧东西扔掉,以示送穷迎富之意。在他们眼里,拗九节是送穷节。这种看法有清林祖焘一诗为证:“相传拗九饴芳辰,各煮粥糜杂枣榛,推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迎钱神。”

拗九节手抄报

  千百年来,“百善孝为先”一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农历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的“拗九孝敬节”,榕城依然春寒料峭。这天一大早,出嫁的女儿用糯米、红糖、花生、红枣饽荠、红豆、芝麻等做成“拗九粥”,送给父母品尝以表达孝敬双亲之情。一碗甜粥赠老人,不忘父母养育情。福州这一特有的民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一碗香气四溢的“拗九粥”凝聚着子女们的孝心,体现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美德。

  从2005年起,每年“拗九孝敬节” 期间,市委文明办、市老龄委等部门都联合发出倡议,在全市开展“弘扬孝敬美德、共建和谐社会”主题系列活动,以倡导敬老爱老的道德风范,培养公民良好道德修养为重点,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一系列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发动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参与,让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每年的“拗九孝敬节”都很热闹。在福州大饭店,光荣院的老人欢聚一堂,青年志愿者为他们送上了节日礼物,学生们表演精彩的`节目;在仓山区城门镇泸雷村的陈氏祠堂里,2000 名老人参加了 “孝敬宴”,声势浩大的“孝敬宴” 共举办了225 桌;市公交公司 300辆的“两岗”、“两号”(党员示范岗、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公交车的司乘人员,为每位乘车的老年人,发放了精心制作的吉祥果、心愿卡,让老人在出行中感受着浓浓爱心;百年老店“安泰楼”酒家门口支了一口大锅,为过往的老年人赠送“拗九粥”;中小学生开展为老人制作一份贺卡、煮一碗拗九粥、梳一次头、说一句感恩的话、倒一杯热茶、整理一次房间、陪同上一次公园、演一组节目等“八个一”敬老爱老活动,学生还撰写了活动心得体会,主办单位共收到学生真情实感“拗九”活动感言3500多封。

  “孝老爱亲”不仅是美德和责任,更是城市魅力和内涵的体现。在这个福州特有的“孝敬日”里,榕城处处洋溢着“拗九粥”的芳香,涌动浓浓的敬老情。

  关于拗九节的传说

  传说一

  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传说二

  另说源出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清代学者多赞成此说,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传说三

拗九节手抄报

  据传,古印度僧人目连之父常年经商,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其母青提则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连一心向往佛、法、僧。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临行时对其母说:“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其母应允。谁料目连走后,其母依然如故,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吝啬到一顿饭也不肯布施。半年后目连返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友好,遂向其母查问原因,其母一听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坠入阿鼻地狱!”七天后其母果然暴死。目连大恸葬母,随后他抛弃了荣华富贵,归依释迦牟尼,修成了阿罗汉,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经打听知道其母死后果真坠入阿鼻地狱。他在地狱找到已变成饿鬼、正受苦刑的母亲,悲哀异常,当即用钵盛饭喂其母。可饭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悲号涕泣。如来佛见目连至孝,便对他说:“你虽修成了罗汉,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亲,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于是目连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饿鬼,其母方得脱离地狱。

  传说四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拗九节手抄报】相关文章:

1.拗九节手抄报画

2.拗九节手抄报图片

3.拗九节手抄报相关资料

4.小学生拗九节手抄报

5.拗九节手抄报三年级

6.拗九节的由来手抄报

7.福州拗九节的手抄报

8.浓浓拗九节手抄报图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anbao/19190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