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探究朱自清《背影》里的秘密(3)

背影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追问:朱与父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矛盾有多深?

  周锦《朱自清作品评述》写道:

  民国十年暑假,朱自清应聘扬州八中教务主任,父亲听了姨娘的话,向学校交涉代领薪水,朱自清不得已辞职“出走”,从此父子很少往来。

  民国十四年(就是1925年,朱自清写《背影》这一年。),父亲有一信寄到北京,很不放心自己的长孙,向朱自清提起,“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民国十六年一月,接了夫人和长女,次子去北京,长子和次女由母亲带回扬州老家。

  “在北方定居后,生活是安定了,可是精神上却更加痛苦。尽管由于姨娘的作祟,尽管父亲的做法过分了些,自己虽然也曾一再的忍受著,但总不能就这样的僵持下去。写荷塘月色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达於极顶的时候。最后终于决定自己认错,请父亲原谅,既不向老人争曲直,也不希望有回音,只是尽其在我的发出信去。就是这样的一份感情,心绪得到了平静,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怀念,而写下了这一篇《背影》。?”

  有的国文老师讲背影,总喜欢从朱自清的“至孝”着眼,甚至以文慈子孝为中国传统美德,希望学生熟读背影而向这一个美好的境界努力。其实,朱自清的背影固然有著真实的情感,但是与宣扬孝道无关;如果勉强按上,那也是一种愚孝,一种委曲求全。

  由于姨娘没有生育,而父亲旧式宗法社会的想头中,对于长孙很不放心,才写了信给朱自清。因此,改变原先安排的接眷计划,于民国十五年一月请母亲带着长男迈先、次女转子回扬州,其余的接到北京。不过,父子感情并没有马上得到改善,只是朱自清能够藉题目常写信回家罢了。经过一年多的煎熬和锻炼,终于凝聚成了背影这样一篇至情至性的文字,使朱自清在文学上得到了极高的成就。

  关坤英在《朱自清评传》中的记述:

  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关于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1924年,朱自清以前妻武仲谦女士为原型写的小说《笑的历史》发表。此文可以一窥朱的心境(此文侧重写婆媳关系),父亲看后大为不满,父子矛盾因此加深。

  可以引一些里边的句子:

  “死了(应该指祖母死的事);真是祸不单行!公公教婆婆和姨娘(应该是朱自清的父母及父亲的姨太太)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兑钱去。我看她们委委屈屈的将首饰盒交给公公,心里好凄惨的!首饰兑了回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凑足了亏空的数目,寄到省里去了……

  “……第二年冬天,公公从差事上交卸了。亏空好几百元——是五百元吧?凑巧祖婆婆又?……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七十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七十块钱全给家里!你自然不能够。你虽然曾寄给他们一半的钱,他们那里会满意……”

  赵焕亭的《<背影>: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里是这样分析的:

  表面上,《背影》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忏悔;实质上,这种忏悔是父子长期失和造成的,而这种失和状态给儿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这种父子反目使他痛苦和焦虑。“父为子纲”“子不言父之过”等传统文化的重负使朱自清在反叛父权专制时产生道德上的焦虑和心理上的忧悒。父亲来信触发了这种焦虑,勾起了他心中的沉痛……他要尽早与父亲冰释前嫌,他要借文章给老父以安慰,同时也释解自己心中之块垒。

  ……他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写道:

  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自清借《背影》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孝敬,父子矛盾得以缓解。朱国华说:“父亲在看到《背影》以后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

  朱自清的父亲读没读懂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的父亲果真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吗?

  朱自清去世的时候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

  据朱自清的学生黎见明对1941年在西南联大上学的回忆:

  课余之暇,随行散步,我们向他(朱自清)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这可贵的性格如何来理解呢,望着他头戴的黑毡帽,肩披的白羊毛大氅,引起我们的深思。(《可贵的<背影>》)

  这可贵的性格如何来理解呢?

  想起蒋某送给胡适的对联:“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之师表。”

  朱自清用文字记录了一个处在大时代转型期家庭里激烈而又微妙的斗争,文笔是那么含蓄隐晦悄密。

  看来《背影》再被讲N次也不应该寡味吧,因为文中矿藏太丰富了,寡味那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eiying/7455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