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边城》读书笔记

边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读书笔记范文,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边城》读书笔记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篇1

  15岁的花季,每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的脑中充满的都是各种奇妙的幻想。在她们不愿向别人透露的心中不乏有情窦初开的悸动和遇见心上人的抨抨心跳,这是每个少女共有的秘密。中国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就描写了一位15岁妙龄少女和她善良祖父的故事

  《边城》这部小说共有4位主要人物。任性,娇气,孝顺的翠翠;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苗族老船夫;豪爽,正直,与人搏斗时敢于挺身而出,吃苦,出力时从不退缩的天保,傩送兄弟。这四个人的行为,感情便成了《边城》的线索。《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峒水流域的一个小城市中,与世无争的70岁摆渡老人和15岁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美丽纯洁的翠翠在一次端午与船总的二儿子傩送邂逅,并对他一见钟情。没想到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更严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这场竞争——团总将它作为虐人的陪嫁,正托人向顺顺放口风,要傩送作女婿!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竭力奔走,为翠翠的事操碎了心;另一方面,傩送兄弟也约好以唱山歌的方式来赢得翠翠的心。结果,天保不敌傩送,不幸败北,又在一场意外中丧生。傩送和船总顺顺都误以为是老船夫的错。傩送被逼赌气下行,老船夫因为不被人所理解,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留下翠翠一人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边城》的结局是一个悲剧,末尾不禁令人伤感。回头想想,在这里面有很多构成悲剧的因素。从现实来讲,碾坊和渡船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一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的传统古朴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在作品里边,事实上是以碾坊为代表的这种力量,这种势力取得了胜利。爷爷之死,两个人没有最终结合,都跟现实层面的这两种力量冲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部小说里,人性之善展现的是十分充分的。就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就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传统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于自己的职责。他因为是食公家的粮禄,所以过渡人看他忠实,有时候给他一些钱物,而他一概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得来的一些钱物,他总是想方设法的超量去报答。老船夫身上的闪光点另人折服,人性的光辉不可泯灭!

  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是《边城》所强调的重点。沈从文先生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态,赞美了边城人民淳良的心灵。

  当我们步上这个已经有些浑浊的社会,表面的交际应对能力我们应完善具备,但离开各种需要应酬的场合之后,褪下伪装的面具,用真实的一面面对佳人,朋友是必要的。在污浊的社会,让自己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在伪装的生存利壳下永远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并不断滋润它,使它能一代代地遗传下去,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人性的美必定要延续下去,这是每个中国人必须背负的责任。所以,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我们一定要背负起这个重任,人性的光辉不能灭,中国人民的光辉更不能灭!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残忍社会,金钱,权利,欲望已渐渐控制了每个人,善良的一面渐渐被覆盖,行尸走肉已不足为奇,真正的淳朴的人们却被排挤。从现在开始,自我反思吧!悟出自我,找出人性的光辉!

  《边城》读书笔记范文篇2

  我过去不喜欢《边城》,现在依旧不喜欢。

  忘记最早知道这本书的确切年纪,大概总不会晚于高中。

  生平买的第一本书是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在小学。抱着宝贝书,好像收藏家抱着珍贵古玩,贴心窝儿放着,格外珍惜。后来就迷上了看书,初中算是主动有意识像猛禽出击狩猎似的寻找各种可以阅读的纸质读物,杂志也好,小说也好,一点也不挑食。

  听闻沈从文的大名也大抵是在那个阶段。据说他给张兆和写过许多情书,却被张兆和告到了校长胡适那边。小道消息似乎比沈的文字更有魅力。

  再来就是应试教育规定必须背的那些玩意,课本还节选了《边城》的一部分。那是我第一次读《边城》,节选的部分如果记忆不刻意作怪的话,我记得是翠翠去镇上看船,被傩送送回家,还有傩送和天保在崖上给翠翠唱情歌,翠翠说好像在梦里采了一把虎耳草的部分。

  很多人告诉我喜欢《边城》,我也每每郑重其事地说我不喜欢《边城》。原因呢,那时也说不太清,仅仅看了几章节选,就堂而皇之地告诉人家我不喜欢《边城》是不是有点草率呢?现在我看完了《边城》,我依旧还是那个态度,我不喜欢《边城》。

  我承认这部小说相当完美,像手工艺匠人经久打磨出来的艺术品,细节丰满,人物立体,情节也完整,可是因为所用的材质我并不钟意的缘故,所以到底是不爱的。我讨厌那些人物弯弯曲曲的性格,缺少些北方人的直爽。你若说那是边城人民特有的地方性格,我也不好辩驳什么。倘若遇见这样的人呢,我肯定会刻意保持距离,不愿多么交心。

  要我说,整个《边城》的悲剧完全是人物性格引起的。翠翠喜欢傩送偏偏不说,羞答答的;老头子也是怪,非对天保说,车路马路任你选;傩送喜欢翠翠却不去问翠翠的心意,而和自家兄弟一起去崖上唱歌,最后闹成了一场天大误会,葬送了天保,也在翠翠和自己之间划了一道天堑。

  除了天保明言自己喜欢翠翠以外还有什么人是干脆的?老头子虽然爱翠翠,但他在这一悲剧上要负一半责任,在和傩送发生误会前后几乎没有一次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每次都七拐八绕,让人摸不清究竟。

  我尤其不喜欢翠翠小女人的作态,喜欢就是喜欢,你不好意思告诉意中人,哪怕告诉亲近的爷爷,也不至于让老头子去和天保说走什么车路马路。老头子之所以对天保说这句话,也是因为对翠翠的心意那时还不了然。倘若翠翠一早就让爷爷清楚,可能老头子就会果断地拒绝天保,也不会有后来两兄弟斗歌发生,天保也不至于下茨滩丧命。

  你说翠翠这样是因为中国传统女子都是这样,一定要含蓄委婉,即使喜欢也不能说出来,一定要让男人来先对自己表达,这样才算矜持,才算得体合乎礼节,我也就呵呵。那我倒让你去算算中国古典戏剧和生活中多少女子为爱私奔呢?我就欣赏卓文君,为了爱和司马相如私奔,敢当垆卖酒,在司马相如移情别恋时,也敢以一首《白头吟》申饬。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人,你为什么不敢主动表达你的情感呢?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何必让别人去揣度你的心意呢?如果说翠翠的个性是时代使然,是环境使然,那我也因为唾弃这时代和环境的畸形,而一并不喜欢这部小说。

  我喜欢童话,童话中的'世界全是纯粹的善和纯粹的恶,善与恶对比分明,善永远会打败恶,所以王子和公主一定白头偕老。可《边城》算什么呢?沈从文将他纯粹的美的幻想都熔铸在这部小说里了——一个没有恶人的纯粹的乌托邦的世界。小说中的人全是守望相助,全是舍己为人,老头撑渡船不肯要船钱,为渡客提供烟丝;顺顺对老头子也好,送东西;傩送和天保也是好人,人格上简直完美无缺。可《边城》能当作童话来看吗?《边城》并不是童话啊,这是一部乌托邦的小说。哪怕是乌托邦中刻画的人也总得是个复杂的人性吧,有善的同时也应该有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私、狭隘等等脾性吧。这在《边城》中一概没有。

  但我承认除了我不喜欢的部分以外,《边城》在艺术性上几乎无可指摘,里面的风俗人情,乃至一些生活环境的描写都很真实,读的时候,就好像这个四川和湖南交界的临水边城真的存在于眼前似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ancheng/196779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