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2)

岑参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谈及岑参诗歌的“萧厉”之风,不可不论及他一生最重要的两次出塞。

  玄奘在《西域图记》中描写记录西域道路崎岖不平,人迹稀少,而读岑参的诗反而像陶醉在诗人用色彩调制的醇酒里。迎面边塞风卷而起的细沙,万里飞舞的银雪;耳边胡笳琵琶的喧鸣;空气中荡漾着乳酪酒香。然而,这些表象没能掩藏岑参悲悯与萧厉诗风的真谛。盛唐时期,为确保边疆的统一稳定,唐朝频繁用兵,不少满怀爱国主义激情的士子文人都纷纷投笔从戎,希望可以到边庭去为捍卫国家的统一作为一番。

  对于岑参来说,多次到边塞,就“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知塞桓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在岑参看来,奉了皇命不远万里来到边关,完全没有为了自己一生打算过。也知道边关城中的生活艰苦,但为了使命又哪里能够顾及妻儿家事呢?

  岑参于天宝八年冬赴安西任职,六年期间两次出塞。边疆丰富多彩的异域生活里,每天都有新的见闻,每天都会有新的感受。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以及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充盈岑参边塞诗。

  岑参对军营生涯的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如“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他往往在诗中并不直接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在他看来,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大唐士兵的真正对手,横在士兵面前的主要是严酷的自然,因此通过对严酷自然的描写来反衬将士们的英勇无敌,这种描写常常就是其萧厉之风的最好说明。

  岑参初次出行塞外,也曾对边地荒凉以及艰苦的生活感到不习惯,他这时的诗歌多倾寄思乡之情与怀友之意。然而,他能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两种不同感受上,一种是“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的惬意生活;一种却是漠漠边关,萧风瑟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却相得益彰,人情人理。他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逢人京使》就是描写了这种思乡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中描述的情景是:恰逢行军紧急,岑参的朋友需要立马进京,岑参匆忙间却不知该如何说是好,稍可迟疑,万种离愁,凝于唇边。

  正是这种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人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第二次出塞,情况和前次有所不同。此时岑参的同僚封常清,时任节度判官,而且对岑参很赏识,二人经常交流。在封常清手下工作,岑参心情比较愉快,胸襟也比较开朗。《北庭西郊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说:“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此时心情日益开阔的岑参对边关的奇异风光和风俗的观察更为仔细。于是,我们看到了岑诗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诗歌:

  一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千百年来拨动读者心弦的诗歌再现了新疆瑰丽的自然风光与异域情调,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呢?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更值得一提的是,诗歌中提到的“轮台”,在唐代是指现在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古城,而今更是天山南北的要塞,而不是指天山以南汉城西域都护府驻地的轮台。

  二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疆特征的景物来描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先从“平沙”、“雪海”、“乱石”的荒凉景象过渡到对军旅生活的正面描绘,然后急转直下再写小景细节,衬托军队之刚猛威武,来突出将士不畏艰险的精神。

  后期岑参回京在朝中任右补阙之职,离开了艰辛却快乐的军旅生涯,经历了连年战乱,目睹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岑参日渐沉寂。此时的诗歌不再如边塞诗充满豪情壮志,更多的是发出一些伤时悯乱的无限感慨。

  “安史之乱”爆发不久,京都被叛军攻陷。当时正逢重阳佳节,岑参心情沉痛不已,国都沦陷,家人和故园正在遭受战火摧残,于是悲痛地写下“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寥寥数字却沉重无比,故乡的菊花此时也在遭受战火,在尸横遍野的战场默默绽开。两位提携他的恩公高仙芝和封常清同时被官宦陷害,更是对他的巨大打击。面对腐败的朝政,岑参再也无法写出如在边塞那样慷慨激昂的诗文来。简言之,岑参的边塞诗情无人能及而且长盛不衰,以致其他题材不足以表现出他个人气质,不足以释放出他的豪情壮志,这才造就了他作为边塞诗之集大成者的地位,而其所谓诗风雄奇,乃在萧厉狂放。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encan/25814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