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前赤壁赋》的真空妙有之境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导语:《前赤壁赋》为千古名篇,其语言的一气灌注,精神的飘逸豪放自不必说,更重要的在于此文的哲理色彩和超越品质为中国古代散文所罕有。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为您整理的前赤壁赋》的真空妙有之境,欢迎阅读!

  望美人兮天一方

  壬戌之秋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苏轼四十五岁。七月既望,就是七月十六,望为每个月的十五,既望为十六。七月为秋季,苏轼的生命亦处于秋季:四十五岁,已过不惑之年,饱经人世沧桑;遭受乌台诗案的打击之后,生命的青葱绿色凋零,恍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在此之前,苏轼少年得志,名满天下,尚处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以现象为实有的人生第一境。

  如此月明之夜,苏轼正当泛舟赤壁,吊古伤今,一抒心中郁积之气。此处“与客泛舟”的“客”疑为虚构,因为虚拟主客对话的形式乃汉赋惯用手法;而独处穷乡僻壤的黄州,苏轼要寻求到能够进行精神交流的人,其可能性亦是非常小的。“歌明月之诗,诵窈窕之章。”是指歌诵《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一诗,“窈纠”同“窈窕”。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在大江上泛舟的美妙感觉已经融合了道教修仙的体验。在政治上遭受毁灭性打击之后,治国平天下的儒生梦想就此破灭,生命价值无从寄托,苏轼遭受了极大的精神危机,由此产生了超越尘世飞升彼岸之想,真是“我欲乘风归去”呀!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兰桨,香草美人以喻高洁之品格,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此喻盖出自《楚辞》;“望美人兮天一方”则出自《诗经-蒹葭》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现实永远黑暗残缺,而心中的理想国则在彼岸。此一“扣舷而和”之歌已经融合了《楚辞》和《诗经》两大中国诗歌的源头。经典一定是有来历的,想抛开传统进行所谓独创,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接下来对洞箫声的描写可谓一绝,几可与白乐天《琵琶行》里对琵琶乐的描写相媲美,展现了苏轼绝妙的文字才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写其情感,“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状其音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则自效果而间接形容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1155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