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2)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字词写出了水雾缥缈,月色朦胧的特征。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朦胧美。

  感受:学生齐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一部分,想象感受朦胧夜景。

  (2)苏轼心中夜景。

  探讨:面对眼前的朦胧美景,苏轼是否沉浸陶醉其中呢?苏轼面对眼前美景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明确:苏轼俨然沉浸陶醉其中。平日里,那些遭“乌台诗案”被贬的种种不快都可以抛却脑后。否则,他何以会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苇”为什么不是“一舟”呢?“一苇”有窄小、轻飘之意,苇草漂在水面自由自在。这是苏轼沉浸于眼前美景中获得的自在自由感觉。犹如“达摩一苇渡江”,苏轼“一苇”游赤壁。

  此时,苏轼坐在小船上像神仙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一样,有一种遗弃尘世,得道成仙的感觉,逍遥自在,无所牵挂,内心澄明。苏轼眼前的夜景使他获得暂时的超脱。

  五、解“悲”之情【课件】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了呢?(集体阅读第二段)

  (1)因为感觉的东西往往会瞬间飞逝,所以苏轼是不会满足暂时感觉的。“扣舷而歌之”,一“扣”一“歌”自然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来。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中“美人”是否指现实生活中的美人?苏轼在这里用“美人”有其他特别含义吗? ◆是与不是,自然要与歌词相联系。歌词多用“兮”字,很有骚体的味道。自然让人联想到这里的“美人”该是屈原笔下的“美人”,或者是国君,或者就是一种理想追求、政治抱负。这里用 “美人”比国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背景: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课件】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心已万念俱灰,只能随波逐流)

  (2)通过前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歌声凄婉,传达出作者对政治理想的渴望与追求。那么与歌声相和的箫声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述“萧声”的?反衬出苏轼怎样的心境呢?

  明确:箫声相和,悲情浓郁。箫声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加强了这种愁绪。“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和“泣”是使动用法,反映出歌声与箫声传达的

  悲伤情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性,连那些最不易打动的都被打动了,可见“美人”郁结在心是多么深多么浓。羡“美人”,悲情满怀。

  ◆苏轼的悲情难道仅仅是因为萧声?他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悲吗?

  明确: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呢?(第三段)

  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像曹操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尚目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而今安在”?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只能是白添几许白发而己,悲!

  ②悲叹生命的短暂:

  宇宙无穷而人生短暂,渺如沧海一粟;江水无穷而人生须臾。

  ③由理想现实矛盾生悲。

  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小结:同学们,你看,作者真可谓乐极悲来,至悲至痛啊!(读:“方其破荆州??”)

  六、悟“乐”之理【课件】

  1、既然作者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讨论)(第四段)

  心病还须心药医。听了苏子的一翻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苏子是怎样说理的?你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什么意思?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何必感叹那人生的苦短呢?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370414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