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迟子建小说中的儒家精神

迟子建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迟子建小说具有浓厚的儒家精神,小说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仁爱精神、智慧以及重义轻利的人生态度,都是儒家精神的集中表现。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流脉,它的人生价值观念对中国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作为一个中国人,必然会受到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儒家精神几千年来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沉淀在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里,从而成为我们的处世标准,看事态度”。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我们也能明显地看到儒家精神的印记,其小说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仁爱精神、智慧以及重义轻利的人生态度,都是儒家精神的集中表现。

迟子建小说中的儒家精神

  一 广博的仁爱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所谓“仁者人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孟子也说“仁者爱人”,“仁,人心也”,在这里,“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人”,是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也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它是人的内在情感的表现,是人天生就有的善端,是在他人遭遇困难危险时而给予关爱和帮助的自然情感的流露。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引导人心趋善的核心。在迟子建小说的人物身上,同样也所放射着“仁爱”的光辉,对于人性,迟子建给予了较多善的成分,她认为“善是一种生活状态,我的小说就是展示这么一种状态”。在她的小说中,这种“仁爱”精神有多方面的表现,小说《盲人报摊》、《雾月牛栏》表现的是亲人之间的关爱;《鸭如花》表现的是萍水相逢的人之间的互爱互助;《白雪的墓园》、《日落碗窑》表现的是邻里之间的关怀与帮助;小说《逝川》、《鸭如花》、《秧歌》则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生灵的爱。小说《盲人报摊》中,主人公吴自民夫妇是一对情深意厚的盲人夫妻,每天上午,他们都手牵手到街口卖报纸,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光明和关爱,他们生活在幸福之中,因为“全院只有我们是不吵嘴的夫妻,因为我们相互看不见,在我心目中,你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女人”,正是依靠彼此的体贴和扶持,依靠爱的纽带,盲人夫妻才度过生活的道道难关。小说《雾月牛栏》中,继父因无意中的失手把儿子宝坠打成了弱智,对于自己的过失,他后悔莫及,几年来一直心怀深痛的愧疚感,想方设法寻求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当他请求宝坠回屋居住而被宝坠断然拒绝后,他在宝坠愿意居住的牛栏盘了炕,打扫得非常整洁干净,而且每天晚上都来照看宝坠,并花掉家里所有的积蓄为宝坠看病,因为终日为宝坠的病情忧心,最后继父因积郁成疾而含恨致死,仁厚善良的继父为自己的失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生命中“仁”性的力量伴着他在负罪中走向死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情不能代表全部,当人只懂得关爱自己的亲人而不知道关爱其他人的时候,亲情就变成了一种具有狭隘性的情感,所以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普通人之间也充满了浓浓的暖意。小说《鸭如花》中的徐五婆,每天与自己喂养的鸭子为伴,就是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内心却充满了关爱与仁慈,对待那个害死了父亲的逃犯,她开始也是充满戒备与恐惧的,但当她得知逃犯越狱的目的是为了到父亲的坟前表达内心的忏悔,并非逃避法律的惩罚时,她对逃犯动了恻隐之心,像母亲一样关怀帮助他,不仅让他吃住宿在自己家中,而且帮助他完成了到父亲坟前忏悔的愿望,在逃犯投案自首并受到正义的惩罚后,徐五婆还为他收尸安葬。小说中,徐五婆是一个普通的人,但她的行为,却体现了人性中“仁爱”的强大力量。“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徐五婆对逃犯的关爱和帮助,并不是要换回逃犯的报答,因为她知道逃犯是逃脱不了正义的惩罚的,她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人的恻隐之心,是一种仁爱善良的本能,是内心良知良能的体现。另外,像《日落碗窑》中吴云华对王张罗夫妇的体贴关照,《逆行精灵》中萍水相逢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白雪的墓园》中乡亲们对刚失去父亲的“我”的同情和照顾等,都是仁爱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迟子建的小说中,这种仁爱精神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上,而且还扩张到自然界的所有生灵。小说《逝川》、《鸭如花》、《秧歌》就表现了人们对身边的狗马牛羊、花草虫鱼,甚至是吃人的黑熊都怀有无限的爱意。孟子倡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迟子建也有相同的观点:“一个好作家对有灵性的万事万物有一种关爱怜悯之情。”所以,在迟子建的笔下,自然界的一切生灵,都是人们“仁爱”关注的对象。小说《逝川》中,人们把捕捞回来的蓝色泪鱼像孩子一样宽慰开导,然后把得到温暖的泪鱼重新放回江中,《鸭如花》中的徐五婆,害怕熏黑菠菜而熄灭了烟,《秧歌》中的洗衣婆,发现落叶和虫子落到身上之后,因为害怕它们孤独,总是要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居所。对世间万物的关爱与珍重,体现了迟子建小说中人物对生命价值的普遍尊重,也是对儒家“仁爱万物”观念的再现与体认。迟子建的小说,从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多层次体现了儒家的这种“仁爱”精神,并成为她的小说的一种主导性情感。在歌颂这种“仁爱”精神的同时,迟子建的小说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对“非仁”之举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小说《树下》中,七斗的姨夫毫无人性,竟厚颜无耻地占有了幼小的七斗,迟子建在小说中让他死于非命。小说《罗索河瘟疫》中的酒鬼别利,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小说中这个不孝之子被绝望的母亲杀死。对不仁不义之人,迟子建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解构与批判,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她对人间至善的追求与向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zijian/23311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