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4篇

弟子规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1

  作为家长、老师的我,自从学习了《弟子规》这本圣经,更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忠孝思想不可丢。”有德有才为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乃危险品。可见“德”的重要。作为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成为次品,更不想让其成为社会的危险品,我们应该怎么办?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4篇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以“入则孝”开篇,更凸显其意义的重大。在这方面,我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孩子做榜样。

  我母亲已有八十多岁了,从去年身体一直不好。因为在本村,我会时不时的过去照看,尤其在星期日或下雨天,我会经常陪在母亲身边,为母亲铺床、洗脚、提水、看火,陪母亲说话、聊天等,以尽做女儿的孝道。有时下班或星期日,我会带着孩子过去。当看到我为母亲端煤时,孩子便说:“妈,还是我来端吧!”有时还会主动问我“妈,今天给姥姥干什么?”“端玉米轴儿”,直到把箱子端满为止。孩子这点小小的举动,也正用行动诠释了“孝”的意义。就在两个月前母亲住院期间,我由于外感风寒,从医院回家时突然感冒了,肚子疼、浑身疼得不愿下床。儿子按照我的教法,亲自为我冲药、熬粥喝,看到这些,我还真有一点小感动。孩子今年虽然还不到十周岁,但我觉得真的长大了,学会照顾自己的妈妈了。此时我也正联想到《弟子规》中说到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几句话。是呀,是弟子规教育了我,教育了我的孩子。

  “出必告,反必面,”“事虽小,勿善为,”“物虽小,勿私藏”……这些,我的孩子做到了。不管上学还是放学回家,都要打招呼;违反道德的事不会去干;不是自己的东西,肯定不会据为己有,哪怕是家里柜子上放着的钱,他也不会私自拿走,甚至买东西找回的钱也会如数交还。以前教育孩子的道德规范,如今在《弟子规》中逐一得到了体现,这更使我认识到“孝”的广泛。“亲所好,立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永远都要记住:为人子女应“以孝为先”。

  以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在和长辈或他人相处时不严格要求他们,好吃的好玩儿的都给孩子享用,以至于他们认为这些是理所应当的,不知道礼让长辈及他人,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弟子规》指导我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

  记得刚开始学习《弟子规》时,我从电脑上找出来并为孩子做了解释。当时我是站着说的,刚说完“长者立,幼勿坐”,孩子便说“妈,你快点儿坐吧,要不然我都不能坐。”一句出于淘气的话,却让我的心里有一点儿暖融融的感觉,说明孩子懂得了什么是“长者立,幼勿坐”。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渐渐地付诸于行动。[平时吃饭时,孩子的爸爸没有下班回家,就让孩子先等一等;有了好吃的就先让孩子捡好的先给奶奶送过去;如果在奶奶面前说话声音大了,我马上会提醒孩子:尊长前,声要低;当我说话声音大时,孩子也会比出食指在嘴前做出“嘘”的动作来提醒我。就这样,我们互相勉励,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前我的孩子上学经常忘记带东西,物品随处乱放。因缺少事先计划和准备,以至到时东找西找,匆匆忙忙,身心慌乱,错误百出,结果耽误时间不说,还经常发生口舌,使家庭气氛紧张。在三年级的时候就有过好多次,不是忘记带英语书,就忘记带语文书,要不就是忘带彩笔,红领巾更是,找不到五间屋子就带不上。因为我要上班,奶奶也跟着找,本来早晨的时间就不多,这样搞得就更紧张了。通过背诵理解《弟子规》,孩子更直观地认识到“事勿忙,忙多错”的道理。《弟子规》“谨”的一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警惕自己的言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在逐渐养成。如“起床、盥洗、穿衣、吃饭、坐立走”等。孩子的进步使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无比欣慰。

  《弟子规》不仅是教育孩子的,也是教育我们的。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做好孩子的领路人,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其实我的这点做法不足挂齿,距离《弟子规》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但为了我们的孩子,也为了家庭与社会更加和谐,我希望我们能够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3

  《弟子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简约。可实际上,他是简约而不以繁华。《弟子规》给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都是三个字所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也不像说明文般复杂。它有着的,不过是最为朴实的语言。也就是这些朴实的语言构成了《弟子规》这篇让人牢记的千古绝文。

  《弟子规》它教会我们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亲人,还有一些常识。它教会我们如何读好书,甚至于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它是博大的,它是无私地,无论过了多少年,一千年、一万年,还是一亿年,它始终如一,它像青莲般不染世俗的污秽,洁身自好。像小树般不停向上,像阳光般照亮别人的一生,它不求回报。只愿人们都可以参透人生、热爱人生、喜爱身边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间的人和物。《弟子规》中的知识多,却并不复杂,因为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平常的做人处事的方法。它所拥有的不过也只是一些最为简单的道理,那些平常人们会遗忘的道理。有人说,书,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坏书迷了人心。一本好书,教会你如何做人。

  而《弟子规》就是一本好书,一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于一人的书,是古人留给我们无与伦比的宝藏。在文化里,它闪着不灭的光,一点一点,渗进人的心里,一丝一丝滋润人心,就像一个太阳,好像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见光明了,再也没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不再完美。无论晴天下雨,无论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里,经着风吹雨打却始终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它历经数百年的风霜,仍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坚强的,是不屈的。它的意义是让人们难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它的美丽,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为偶像,我以《弟子规》为规范。一点一滴,尽力做到最好。《弟子规》,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它指引着我走向黎明,引领着我走向成功。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4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一部分内容,感觉很受启发。其中有几句是: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听到别人对你指出错误就生气,别人表扬你时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来靠近,良师益友就会离你而去。这句话让我想起发生在暑假里的一件事:

  暑假里我每天都要练习几张毛笔书法。有一次我刚刚写完了一张,感觉写得非常不错,就炫耀着让妈妈看,希望得到她的表扬。可妈妈却说:“有几个字写得不工整,像是喝醉了酒一样东倒西歪,没有写出字帖上的味道,再接着练习。”我一看妈妈不但不表扬反而批评我,顿时火冒三丈:“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呀,有本事就写一张比我还好的字来!”妈妈听了非常生气,就又批评了我几句。我更加气恼了,就怒气冲冲地跑进自己的卧室,重重地把门摔上,不理妈妈了。可过了一会儿,我就开始后悔了,不该对妈妈那样说话,惹妈妈生气,感觉自己很不懂事。

  今天读了《弟子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听到别人的表扬,应该态度谦虚;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也要虚心接受,只有这样,你的良师益友才会多,你才会更加进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izigui/15144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