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3)

弟子规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5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诵读经典《弟子规》的活动。“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古人写的《弟子规》压韵、好背,读上去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且是至理名言。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这样做的人太少了,而我呢?我的行为不正与这相反吗?记得不久前的期中考试,数学我拿了个99分,我就高兴得不知天高地厚地骄傲起来。

  妈妈告诫我说:“碗外有盆,盆外有缸,缸外有湖。”原本满心期待妈妈能夸奖我几句,真扫兴。我愤愤不平地说:“好不容易考得这么好,只差一分就是满分,也不晓得说几句好听的,哼!”唉,现在,我懂了,我们的古人多么谦虚呀,他们竟然是“闻誉恐,闻过欣”,我是不是该为自己曾经的骄傲感到羞愧呀!

  “出必吿,反必面。”这句话的意思是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做得真好,反之有个别同学在同学家玩到七八点才回家,他父母可着急了,打电话问这个同学,问那个同学的。过了一天,老师在课堂上严厉的批评了他。那时我想到了“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毛病,有时下午上一节课玩到五点才回家,我得赶紧改啊!

  《弟子规》里像以上这样的生活学习方面的“小”道理还有很多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去理解,才能慢慢运用它,实践它。当我们把一些良好的习惯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想这个世界就多一份和谐和文明。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对比古人,反思自己。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6

  弟子规这本书在老师没发下来之前,我认为只是一本普通的书,根本不把它当做是一回事。可发下来没几天,我渐渐地觉得这本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也喜欢上了这本书,经过老师的介绍才知道这本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让人学习怎样和他人和谐相处。

  弟子规这本书有着弘扬和建设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弟子规讲述了人们:在家,出外,待人,处事上该学习的良好品德。强调:孝心,孝行,从而达到对父母孝敬的目的,对构建和谐家庭起到促进作用。这本书让我们养成一种尊敬他人的良好习惯。弟子规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师生树立起正确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而我特别喜欢一段,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短短的24个字,就让我有非常大的感想,而我理解的意义就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要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所谓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这就是我得到的心得。

  脾气小一点,与其抱怨别人,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做错了应该在自己身上找一下过失,要多为别人处地着想,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要微笑面对人生。忧愁,愤怒使人老,微笑可以让人变得轻松而有活力。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最能笑者是健康的,人们通常用笑来随顺,尊重,供养一切大众,令人皆大欢喜。肚量要大一些,做事不计较,心中没烦恼,任劳任怨,尽心行孝。这就是我所得到的启发和体会。

  幸好我们有一本博海深文的书,让我们学会这么多做人的道理,使大家进一步和谐!

  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7

  最近公司每周一课的时间在播放《弟子规》。说是近期很流行的培训课(不过在他们放映之前,我还真是一点都没听说)。

  刚开始确实有点不屑,因为讲课的教授自己也说,这是古人用来教育小孩子的训言。我们基本都是可以有小孩的年龄了还看这个……

  不过,听了2次课以后,这种想法慢慢改变了

  其实具体的内容我也不见得都能背下来,但是那位教授讲的几个小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次的触动是在那个警察局长给小朋友讲完课后,告诉他们:“你们知道吗?哪怕是死去很久的人,只要我们看到他的骨头,就能知道他是男是女。“小学生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询问是如何知道的。警察局长说,“男生和女生的骨骼颜色是有区别的,特别是生过孩子的女性,骨骼略呈灰色,因为妈妈为了孕育孩子,把自己身体的养分都传给了孩子……”当时一听,顿时觉得头脑一阵胀痛,眼眶顿时红了,突然就想到妈妈头上花白的头发,就算染色,不时的还会褪去……心情异常沉重。

  今天的课我记住了那几句:父母叫,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乍一看,都是小事,或许很多人都觉得不值一提,甚至有逆反情绪,我刚开始也觉得……父母的训话、要求也不见得都是对的,难道还都要接受啊。不过再想想这些无非说的就是一个“孝”,“孝”——“老”在上,“子”在下,强调的就是长辈和晚辈间血脉相承的联系。而“教”——孝之文也,乃是中国文化中一贯要求的做人的根本——孝为先,然后习文。父母养育我们的恩情重如山,难道我们不应该把这视为做人的根本吗?所以,至少不要太过忤逆,即便父母的想法、做法不对,至少也别正面冲突。

  说到“父母叫,应勿缓”,讲师还提到一个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曾子。他是个著名的大孝子。有一天在山上砍柴,刚好有个朋友到他家找他,曾子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怕言语上有什么不妥之处,既不敢与之交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时妇人不能随便出门,曾子父亲早亡),于是用牙齿咬着手指,直至出血。这时候,在山上的曾子顿觉得心口一紧,怕母亲有事,立刻下山来,跪问母亲是否有事。母亲如实相告。

  讲师说完,很霸气地说:“不要跟我讨论这个典故的真实性,我就坚信这是真的!父母对儿女的呼唤,尤其是母亲对儿子的,有时候就是不需要言语。”挺有魄力的一讲师。

  还有一个小故事,在网上看到的。发生在一小公园,一个3、4岁的小男孩在草地上玩耍,他年轻的妈妈唤他回家,叫了他很久,他也不理会。直到母亲拿出一条巧克力,在手中晃了晃,小孩立刻被吸引住了,妈妈问他想不想吃,他说想,妈妈说那要跟我回家吃。小孩立刻就乖乖地跟妈妈回家了。

  教授说,这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父母对孩子的物质奖励式教育。仔细一想,这不是对孩子进行人的教育,而是动物的条件反射教育!长此以往,就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物欲呼,应勿缓”了!而人的欲望是会膨胀的,直到有一天,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欲望,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就会将父母弃之不顾,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想想,这些都说的很有道理,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反省,对父母,我们做的真的够了吗?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izigui/200603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