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弟子规泛爱众的解释(3)

弟子规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这里也讲到人跟人相处当中,互相看到对方的不是,互相见到彼此的缺点,这是很经常的事情。我们看到别人有缺陷、有短处,“切莫揭”。这个“切”就是真实的,很真切的,一定要切记;“莫”就是不可以;“揭”就是把人家讲开,把人家传开。我想每一个人,他都有弱点,他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跟弱点也是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当我们知道对方有缺点,我们不要像传声筒一样,到处去讲别人的这些短处,非常要不得。你会讲别人,同时也要记住,别人也会讲你;你怎样讲别人,别人也会以牙还牙对待你。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人要有包容别人的心量。看到别人有短处、有毛病,不要去传,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说是相当缺德的。

  “人有私,切莫说”。这个“私”就是隐私,也是不可以说,一定不可以说,“切莫说”。在人与人相处当中,我们也不免会有一些朋友,他过去曾经遭到一些痛苦之事。当我们知道他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不愿意人家知道的这种隐痛,我们晓得了,也应该替他保密,不可以去讲,讲了以后他的伤害会更深。除了这个隐私之外,有一些事情不应该让当事人晓得的,我们也不应该去传述。

  举一个例子来讲,一个朋友他曾经这样说,他说有一个医生,他看到这个病人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可以说在数日子了,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所以,他就跟这个病人说:你可以回去了。这个病人他的年纪也不小了,当医生跟老伯说:老伯,你可以回家了,从此以后你就不用住院了。他的含意就是说:你过世了以后,你永远就不会到医院来了。这位老伯就这样回去了他的家里。因为医生的`这一句话,给这个病人产生很大的信心,他说永远都不用来看病了,不用再住院了,所以他非常的高兴。

  事隔一两年之后,这个病患觉得自己就好了,他想说经过一两年再回来复诊看看。这个医生看到这个老伯,就非常的惊讶说:老伯,您怎么又来了?这个老伯就讲:我来看你,因为你以前说我已经好了,可以回家了。回家之后,我就非常的高兴,对自己很有信心,就这样慢慢地调养。

  经过两年之后,他认为应该再来医院检查,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这个医生就告诉所有医学系的同学,他说医生的一句话,往往可以让病人燃起生命的希望。因为他没有把真相告知这个病人,所以病人也不晓得自己的病这么严重。由此可知,很多的病都是因为心理作祟被吓死了,不是他真正病死的。所以当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的时候,我们也要替他保密。这是一个故事

  有一次有一个朋友他当医生,他也讲了类似这样的故事。他就讲病患甲乙两个人,病历的诊病单开错了,甲是胃炎,乙是胃癌,两个单子给错了,结果真正胃炎的人他就转换成胃癌,真正胃癌的人他看到自己不是癌症,原来只是胃小小的发炎而已,结果两个人的命运就不同,一个活得很好,一个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对于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或者我们知道的也不应该替他宣扬,这样会造成别人很大的伤害。后头我所讲的病情,我们也要注意病人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打击,这样的事实,我们也要替他隐蔽起来,不要让他了解。

  曾经在亲朋好友当中聊天,也听到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得了肺癌,他们不想让父亲知道他得了癌症。所以当医生诊断证明开给他们的时候,家族就开了一个会议,认为应该给父亲过一个很安详很快乐的晚年,不希望他在医院里头折腾。所以就把这个“癌”字去除掉,把它用立可白涂掉,改成炎,发炎的炎,再去影印,就拿给父亲看:爸爸,你是一般的肺炎,我们回家疗养就可以,吃吃药打打针就可以。

  经过几年,两三年,父亲也真的是很快乐。子女知道父亲的病已经相当严重,但是不愿意让父亲在医院里头做很多化学治疗,或者痛苦的这种试验,他们不愿意。父亲在这两三年当中也过得很快乐。有一年过年,他就自己跑去给医生看,因为精神不错。医生就跟他说,你已经癌症末期了。结果来不及了,因为家人没有陪同他,这个父亲知道以后,心情大受影响,隔了几个月就走了。

  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晓得当有一些隐私,不能让对方知道,我们肯定要替他保密,不要让他知道是在保护他。尤其是这个病情,为人子女的,我们如果晓得亲戚朋友当中有这样的人,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事实的打击,我们一定要替他隐藏,不要让他晓得。看到别人,或者听到别人有痛苦的隐秘,有隐私,我们更不应该去跟别人宣扬,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很损阴德的一件事情。接下来我们看底下一句: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这里也告诉我们一定要隐恶扬善,我们把善良的一面多推广,这个社会会更美好,就是善,我们能讲人家好的这是好事。为什么?当别人知道的时候,他们心生效法之心,就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把这个善的一面更加的扩散。人人能行善,这个社会不是更好吗?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我们都晓得人与人之间,好朋友当中,我们见到朋友有过失,我们理所当然的都会劝他两句;夫妻之间,我们看到对方有过失,做太太的或者做先生的难免也会劝他;看到子女有不对的地方,做父母的肯定也会来教导他。这一条就告诉我们,“善相劝”,这个“善”要特别的注意。我们都知道规劝别人,可是这个“善”就是你要有善巧方便。

  今天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纳别人的规劝?有两种原因,我们不能不晓得。第一个,规劝的人,他的态度、他的语气很强硬,就好像指责说:你不可以这样,你错了,态度不能圆融。第二个,就是对方他接受你这样严厉的态度,不是很好的口气,他不能服你,他认为你这样讲我,我偏偏不改。所以此地讲“善”,一定要有善巧方便。我们想一想,跟我们最近的亲人,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再不然最

  近的就是夫妻。为什么会吵架?吵架的原因,不外是听了口气很不好,听了很不舒服。为什么会不舒服?就是对方在指责过失的时候,往往态度语气相当的不好,令对方受不了,所以两个人才会吵架。这里就提到人与人之间,如果在规过劝善的时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适当的时机。你如果没有抓好这个时机,这个时间抓得不好,让他很难堪,让他觉得很难为情,就会伤害到他的自尊。

  每一个人都很讲究自己的自尊,都很讲究自己的面子问题。所以一定要记得,当我们在劝勉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对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后再尽我们的力量来帮助他,来规劝他。同时,一个人如果有真诚之心想要规劝别人,我们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时候你的语气、你的态度一定是非常虔诚,一定能感动对方会察觉说:我这样的确是过失,很感激你的劝勉。如果我们用强势、很威权的这种态度来劝勉别人,有时候反而没有办法达到规劝的目的,而且还结了怨仇,还怀恨于你。你这么凶,让他没有面子,给他现场难堪。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条,不要很高兴看到别人有过失,就赶紧去跟别人讲,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间,夫妻两人的对话,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学习的对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讲话时,他的语调也会跟父母一样轻声细语。如果父母之间有过失,彼此是用很严厉的这种言语来指责对方就不对。

  所以在此地,你能“善相劝,德皆建”,这个德就是我们本性里的性德,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德行,肯定都能有改过向善的这种本能,这种德行。因为我们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原来所有的德行,没有办法发挥出来。所以在此地,它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真是好朋友、亲人是应该要讲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可以不讲,我们不能见死不救,看他一步一步地堕落。如果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规劝,这里就讲你就没办法建立你的德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izigui/228446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