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弟子规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读后感1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么!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

  《弟子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弟子规读后感2

  从小到大,我对古典的诸子散文、历代诗词等颇有兴趣。《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之类的启蒙读物,小时候就看过。这些书的文字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其中的内容是专为孩童教育而编纂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觉得在音韵上挺有意思的,而且也自视甚高地认为这只是对小孩的教育,所以就只重视了它们的文学形式,而忽略了它们的教育思想。

  到20xx年x月中下旬,上了选修课《弟子规》之后,重新翻开《弟子规》认真细读,才真正明白那时的自己的见解何等肤浅。于是也明白了“学”与“读”之间的差距,也明悟到孔子在《论语〃学而》中为什么说“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不说“吾十五志于读……”。

  读,是看一本书的内容的好坏、形式的丑美,是把书中的内容记在心里或者走马观花消遣时间。而学,则不仅是了解掌握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书中的道理实践运用于生活之中。因此,对我们来说,读《弟子规》很重要,学《弟子规》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弟子规》是根据《论语》中的内容为适应儿童教育而编写的,因此大家也认为它是封建的产物、落后的知识,它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的教育,不符合现代人的道德观念;我们应该把它扔进垃圾堆,或者放在博物馆里当文物一样供奉起来,或者放在自己的案头书架上显示自己的博古通今。可是如果你真正的读了《弟子规》,并认真的思考了它的内容,你一定会为自己的无知暗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位哲人说过,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包含着亘古不变的哲理,人类永恒的主题。《弟子规》这一本童蒙读物就是讲述、传授、规范人类永恒主题的指南针之一。比如《弟子规》开篇就说: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就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人作为万物之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任何人都有父母兄弟、亲戚朋友,我们都要和周围的人交际来往,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都努力保持自我,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更重要地是,它从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和学文七个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提出具体的、可践行的规范。

  当然,我们学习《弟子规》,不能抱着一学就懂,一学就能全用的态度。因为学习本身就象我们自身的成长,是要日积月累的,是要慢慢培养逐步健全的。学习它离不开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我们自身的阅历、修养。如在学习《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这一章节时,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弟子规》是要我们努力学习文学知识的。如果它仅是要求我们学习文学知识,那它的价值也就太低了。这就涉及到什么是文,对不同的人什么是文的问题。

  对于如何学好、落实好《弟子规》,我认为最好的态度是谦虚、真诚,最好地方法追根索源、从小做起。关于态度,我就不做多余的赘述了。那么,我首先谈谈学好的方法——追根索源。一是《弟子规》中的文字我们一般都是认识的,但由于该书年代久远,有些字的读音、字义发生了变化,我们就需要借助于字典之类的工具书。比如“便溺回、辄净手”中的“溺”字,准确的读音是“niao”,但我们经常会读为“ni ”。查字典就知道这个字有三种读音:1、读“ni”词语有“陷溺”等,2、读“ruo”,词语有“溺水三千、只取一瓢”,3、读“niao”,通“尿”字。而且也知道了在这个地方的正确读音。二是《弟子规》的语句是从《论语》总结简化而来,学习时会出现断章取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所以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对照《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如“年方少,不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

  告诫年青人不要喝酒,喝醉了最为丢人。我们可以说我不是年青人,不限这个限制,可以喝醉酒。可是看看《论语》里面“唯酒无量不及乱”(喝酒没有限制,但不能喝醉以致乱性),就知道因为《弟子规》是针对儿童的,所以只谈到了“年方少”;而且《弟子规》也没有说成年人就可以“饮酒醉”。三是学《弟子规》不能望文生义,而是要正本清源,准确地理解它有教育思想。如看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句话,我们很容易想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个明哲保身的贬义词。但是看看《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老好人,是破坏道德的贼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等等,想想《弟子规》是处世良方,就明白这句话不是告诉我们消极地对待别人的言论,而是告诉我们要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大无畏精神,勇敢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疑难、诽语,不要因为别人的疑难、诽谤就耽搁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生活。

  其次,关于如何落实好《弟子规》的方法——从小做起。我认为:一是从我们年龄还“小”的现在开始做起,我们都是为子女的,“父母在,不言老”嘛。二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事都不能眼高手低,“勿以善小而不为”。三是从对比我们“小”的人(年龄小的、职务低的)做起,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就象石子投入水面,化做一轮轮美丽的涟漪,就象春风吹上枝头,开出一朵朵芬芳的花儿,不断影响、感召我们周围的人。

  总之,《弟子规》不仅是处世指南,而且是心录鸡汤。读多了,学好了,我们会受益不尽,会使我们的心智更为健全,会使我们的品德更加完美,会使我们的人生倍添幸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izigui/382118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