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八年级语文第三册《杜甫诗三首》说课稿(2)

杜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说训练

  1、三种类型训练安排(课内外)

  三种类型的练习均有,以巩固型训练为主;课外的紧扣中考题型,这是重头;能力型训练,以写作时巧用古诗词和学习写作手法为主要方向。

  【一】如《望岳》安排以下同步训练:

  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岱宗: (2)未了:

  (3)造化: (4)钟:

  (5)会当: (6)凌绝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3、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7、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8、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中的“ ”字,二是诗句中的“ ”一词。

  【二】如《石壕吏》安排以下写作能力训练

  学了《杜甫诗三首》,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习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石壕吏》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A、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B、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2、对上中下三类学生训练的区别安排

  布置课外同步练习作业,对后进生的作业详细批改,并要求及时订正记录在错题本上。

五.说过程

  采取343教学法,在结构上实施四步流程,考虑到学生水平较弱,本课相对难度较大,安排为2课时

  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分别把握各首诗魂授课。

  第一、二课时学习《望岳》、《春望》

  第二课时学习《石壕吏》

  ▲教学目标:

  1. (内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重点)

  2. (形式)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常识。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揣摩诗歌的体裁特点和写作手法。(难点)

  3. 通晓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些古诗。(语言)

第一课时

  ▲学习《望岳》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他是谁?不错,是杜甫!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诗三首》,去领略一代诗圣的豪情与哀情。(激趣入题,引起学生的注意)

  2、题目分析

  《杜甫诗三首》刚好是杜甫三个时期的作的诗歌。

  3、解决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岱宗( ) 未了( ) 决眦( )

  骚 ( ) 簪 ( ) 逾墙( )

  邺城( ) 戍 ( ) 老妪( )

  幽咽( ) 烽火( )

  (扫清文字障碍,多读,获得语感,是下一步研读的必备条件)

  4、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

  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5、体裁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

  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望岳》这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朗读,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5)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6)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就诗的内容质疑。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二、研读《望岳》

  1、教师提问:若全诗就抓一个字,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明确:“望”。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

  2、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象,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此诗被后人称为歌咏泰山的“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你认为它堪称“绝唱”吗?为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明确:(1)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天下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曾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深入探究

  1、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写作特点:

  (1)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

  (2)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望,后近看,再凝望。

  四、巩固拓展

  1、学生背诵默写《望岳》。

  2、搜集古代描写泰山的诗歌三首,并加以翻译,在班上展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ufu/19516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