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八年级语文第三册《杜甫诗三首》说课稿(3)

杜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学习《春望》

  一、整体感知

  1.背诵《望岳》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

  《春望》是一首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4、朗诵

  (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随声低和。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二、研读《春望》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只要言之成理,当以鼓励为主。)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对本诗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引导通过形象体验情感,更贴切。)

  2、这首诗中,名句较多,你认为哪两句诗最值得被称为名句?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1)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

  (朗诵更能让学生走入本诗情景)

  四、巩固拓展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异同。

  明确:同:都写“望”见之景,抒“望”中之情,情景交融;

  异:《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第二课时

▲学习《石壕吏》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石壕吏》写作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扣住背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3、介绍体裁:这是一首叙事诗

  4、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多种方式朗诵,加深记忆,提高学生兴趣)

  5、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6、小组合作翻译(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7、当堂抽查翻译(检查学生掌握程度)

  8、理清情节

  本文共叙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到底谁是主人公?各人物形象在故事中都有些什么活动?(为下面演小品做铺垫)

  二、研读《石壕吏》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小组合议,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一个小品《石壕吏》。

  2、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故事《石壕吏》,其他同学评表演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是否相符。

  3、评价表演,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步,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故事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学生根据情节提示,读诗,背诵。

  (通过演小品,让学生在生动的表演中把握课文;评价表演,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探究

  1、本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配乐能令朗诵效果更好)

  四、拓展延伸

  (一)看课文,自由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生可能提出或教师启发的问题有: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孀妻弱子无依,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结合文本理解字词,更切实际)

  3.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捉尽壮丁,及于老弱。

  4.为什么夜间出动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5、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

  6、背诵诗歌,抽查过关

  (二)课外作业:

  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学学诗圣杜甫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一则故事。

  提示:

  1. 注意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神态。

  2. 展开合理地联想,补充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情节。

  (拓展作业不仅是本课的总结,它还是学生课外迁移的方向)

  (三)总结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而当时的杜甫看着老妇人泪别,万分同情,却不能解救。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六、说板书

  采用提纲式,使全文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对复杂的课文尤为重要。书写与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加深理解与记忆。在黑板上画出。

  总之,作为一名授课者,我们应该吃透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施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评委,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第三册《杜甫诗三首》说课稿】相关文章:

1.《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2.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3.杜甫诗三首八年级语文教案

4.课文导读:杜甫-诗三首

5.《杜甫诗三首》的导读

6.杜甫诗三首的教案

7.杜甫诗三首

8.杜甫诗三首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ufu/19516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