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试论杜甫笔下的妻子形象(2)

杜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1.1. 同甘共苦之情——苦命之人

  天宝十三载,京城乏食,杜甫只好把家安置在东北二百里的奉先县。天宝十四载,杜甫任右卫率府曹参军后一个月,便动身到奉先探望妻子。他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表达了与妻子同甘苦、共患难,生死相依的愿望。“风雪”“饥渴”对于贫困的人来讲,本来就是雪上加霜,然而一家人的分离对精神更添了一份打击。这分别还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一年多了,本来他们的生活就拮据,自杨氏和杜甫结婚之后,生活是日益的穷苦,一家人经常受着饥渴的煎熬,即使“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但还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到这个时候,杜甫一家已经沦落到与贫民为伍去购买减价官米的地步。直到诗人去世为止,出身官宦人家的杨氏从未跟着杜甫享受过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就连安定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从年轻时“游荡齐赵,裘马清狂的青年诗人[1]”开始,杜甫曾旅食京华,诗兴潼关,悲歌蜀道,寓居成都草堂、夔府孤城,最后卒于一叶扁舟之上。在这过程中,杨氏都是跟随着杜甫颠沛流离,辗转西南。到了乾元三年,诗人还要因为避战乱,“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欢。”可以说贫穷、饥饿、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他们婚后生活的主要内容。多年来,她没有锦衣玉食,没有丈夫的随时陪伴,没有安定的生活,就连儿子也在自己面前死去,所以说杨氏首先是一个饱受艰辛的苦命女子的形象。

  1.2 离别思念之情——思妇

  由于为官、战乱等原因,杜甫经常与妻儿分离,但他始终牵挂着妻子,期待着与亲人团聚。比如:“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述怀》),“妻孥隔君垒,拨弃不拟道”(《雨过苏端》),“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徒步》),“女病妻忧归意急,秋花锦石谁能数。别家三月一书来,避地何时免愁苦”《发阆中》)等等。有时候,杜甫还用整首诗歌表达他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逃难至风翔东北的州,他把妻子儿女安置在羌村以后,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以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出力,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在困居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感伤国事,思念亲人,写下《月夜》一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中秋之夜,明月皎洁,本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由于分离,美丽的妻子只能独自倚在帐边上,望着窗外的明月,雾水沾湿了她的云鬓,洁白的月光照着她清瘦的身影,微寒的秋风吹着她裸露的玉臂,儿女们仍没睡,天真地在互相打闹,他们不明白母亲因何忧伤,她只能轻叹一声:夫君,你现在怎么样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在一起呢?有道是,相思最苦,那时只身奔赴灵武的杜甫与家人一别之后,再也没有音讯,妻子如何能不心生挂念,中秋都来了,为何连一封家书都没有呢?诗人一首诗就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位妻子思念丈夫的形象,另外,“香”“玉臂”等词,我们又可以想象,这位妻子是青春美丽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ufu/38403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