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联》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对联》教学设计

  《对联》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学习重点]

  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

  [学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

  中华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

  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

  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都县)一个堰塘洗澡。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美办法,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若是对得好,便还你衣裤。”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出了下联。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县衙作客。

  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1.试一试:为这个对联拟出下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

  2.想一想:你所对的对联有什么特点?

  三、牛刀小试

  (一)评改对联

  1.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改为:

  2.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下联改为:

  3.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

  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上联改为:

  (二)改改高考卷

  1.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联: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联: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5.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三)补充对联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2)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欧阳修 。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3)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他停下脚步,皱了皱眉头,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用一成语写出横批。

  横联是 。

  (4)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 ,弃之可惜;

  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你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四、对联试拟

  1.蚕吐丝——

  辞旧岁——

  画饼充饥——

  行千里路——

  福如东海阔——

  家中世界小——

  冬去山清水秀——

  阳光普照校园花开春来早——

  千年修炼,难得一生牵手——

  2.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上联:

  下联:

  五、趣味对联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天下英雄豪杰,到此无不低头屈膝;

  世间贞女节妇,进来纷纷解带宽裙。

  六、课后作业

  试为学校大门拟一副对联。

  《对联》教学设计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

【教材分析】

  《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尝试】

  1、教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模式。

  2、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

  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uilian/19516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