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及其承续(2)

范仲淹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范仲淹的忧乐情怀与社会和谐论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社会风尚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谐文化,其最核心的内容则是崇高和谐理念及有序的社会道德准则。范仲淹以其伟大的一生与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在中国历史上塑造了关心国家命运,情系百姓忧乐的光辉形象,先忧后乐思想成为引领当代社会和谐的宝贵精神财富。

  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是和谐文化的具体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范公一生的思想境界,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经典。“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所追求的正是自然界万物生机竞自由,天地人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平和。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道德观念,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和谐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能够发挥其批判的功能,即对社会不和谐因素提出指责与疑惑,能发挥维护建设的功能,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共生,最终使人类社会走向繁荣。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利益和谐才能和谐社会,社会和谐首先应该建立文化和谐。因此,要在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构建社会和谐,实现文化和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千百年来,多少先哲贤人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正是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呼唤实现全社会的利益和谐。“微斯人,吾谁与归!”宋代邓州的花洲书院中,范仲淹历经沧桑,在《岳阳楼记》中挥笔抒发的先忧后乐情怀,折射出了他博大情怀中人格的至圣至贤。

  遥想洞庭山水,风光多变,气象万千,岁月更替,人世悲欢离合,庙堂乌纱的沉重,江湖隐士的沉郁,文人骚客慷慨感伤,百姓黎民水深火热,那是民族忧患意识的延续,也是社会不和谐的集中写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年少多艰难,生活异常辛苦,求学从师,借寺庙苦读,划粥割齑,刻苦自励,靠非凡的毅力和广博才学赢得朝廷的重用,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官场。他在生活上廉洁自律,“一餐不食二荤”,在政治上不畏打击,勇敢进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他坚持社会公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这场历史上的改革直接触犯了封建腐朽势力,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权,其实质正是范仲淹为了追求社会利益的和谐。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遭受失败,然而,范仲淹在主持工作的地方上,培养人才,兴修水利,保土安民,政绩显著,真正做到为官一地,造福一方。他严于律己,反腐倡廉,妻子儿女衣食简朴,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建立一座像样的宅第。他接济贫穷,乐善好施,待人亲善敦厚:他培养能人贤士,友善乡野村民: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使臣,要求朝廷让他继续留任。范仲淹正是以他先忧后乐的崇高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发扬与光大。

  在评价历史得失时,人们往往把官员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时代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广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对官员或干部来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建设和谐社会,要有和谐文化,要依靠大批先忧后乐,荣辱分明,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然是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精神的跃升。不知荣辱不成人,不辨是非难处世。正确的荣辱观和清楚的是非界限,是一个民族正气盎然精神奋发的标志。

  文化是流,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随着经济基础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中,各种不同的文化都会顽强地表现出来,每种文化的自我张扬与凸显,必然带来多元文化之间的文化碰撞、摩擦与搏弈,和谐文化的水平就体现在文化的整合中。高超的文化整合有助于明荣辱,知忧乐,化干戈为玉帛。中西文化的融合,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普及中国,中国的孔子学说遍及世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也为日本东洋文化振兴会长盛誉:“范仲淹是日本人民思想之父,政治之根杆,人类之进路。”在文化和谐中,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对人类进步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在过去、当代和未来的历史上,都有着永恒的价值。在当今,对于团结中华民族,搞好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争取世界和平,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一幅众多的因素构成的立体画面,文化是塑造健全人格,全面协调利益关系,创建稳定有序社会的精神基础。文化是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文化不会灭亡,亡了还会复生。庞贝文化被火山埋葬了,挖出来以后还是文化;周口店文化被黄土掩埋了,挖出来依然是闪闪发光的文化。“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语)因此,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倡导的和谐文化,必将一步步地扩大人的自由。范仲淹以其光辉的一生,以先忧后乐人生哲理启迪我们,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人应当以社会为本,和谐社会是双向的,“社会以人为本”与“人以社会为本”相结合,人与社会的互融论才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五、范仲淹的忧乐精神与文化力量

  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昌盛,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应当是精神的振兴,文化的复兴。汉唐所以成为公认的盛世,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拥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和高扬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中国,不仅要在经济上对世界有所贡献,也应该在精神文化上对世界有所贡献。如果经济搞上去了,社会风气却坏了,精神文化萎缩了,那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倡导社会荣辱观,弘扬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忧乐观之精神,即是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要求,更是走向现代文明的精神标准。

  在人类历史上,一切投注了真诚、热情和矢志不渝努力的事物,总会获得辉煌的成功。范仲淹曾为中华民族提出的引世人瞩目的千古名言,那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神圣的使命感与个人荣辱观成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精神上的无价之宝。

  当今社会注重荣辱观建设,明确了我国社会基本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只有吸取传统精华,才拥有牢固的根基,体现时代的精神,才能引领时代的风尚。“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奋进的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更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一切精神文化都需要物质载体,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中国文化中有个夺目的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文化比政治、军事更深刻,有时政治与军事不过是文化的外表罢了。如果文化以沟通为专长,以传播为命脉,那么,世上那么多障碍,人间那么多隔阂,就能靠文化来排解。范仲淹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千古名篇以及思想,正是以文化为载体,能够传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

  当代,我们研究范仲淹的目的,也应为了传播。我们感到,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有影响力的文化,才能享有国际话语权。文化上比较杰出的创造者,也就是大家抬起头来都能仰望的人,必须亲切真实、可爱动人。范仲淹忧乐思想的文化力量,就在于渗透出让所有人感到亲切的气息,充满高度的智慧。远去2500余年后,当孔子回首已见,中华民族昌盛,华夏文化魅力已远行五洲,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时,应无限欣慰。同样,范仲淹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在他远去千年之后更加传承于世,发扬光大。

  经济实力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建设时,千万不能忽视文化经济的作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一组数字发人深省:中国目前年图书进出口贸易比例10:1,对欧美逆差高达100:1,而中国制造了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40%的袜子。“文化赤字”现象警示我们,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中国不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出口电视播发的作品,不能只当国际制造业加工厂,而忽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眼下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培育确实值得忧虑。中华文化力量如何强大,确实需要先忧后乐,我们要以此为历史的责任来认真思考。

  当前,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服务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在服务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的大趋势和全新的开放环境下,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促进范仲淹文化国际交流应站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上,立足实践,立意创新,紧紧围绕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国际文化市场动态和我国文化进出口情况,力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弘扬文化传统和特色文化,开展国际范学文化交流,展示文化成果,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和民族软实力。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情况下,每个人本身都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以我们自己的心声,参与文化传承,是中华儿女的责任。我们纪念范仲淹,研究中国国学精华,就是要弘扬文化的力量:我们感怀范仲淹,不仅仅是瞻仰其人生理想的壮观与崇高,而是为传播每一次让世人可能产生链接理想与现实的重大启迪。

  范仲淹,是历文化的一面旗帜,先忧后乐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圣洁光环。现代化是文化传承的目标,研究范仲淹思想就要与时俱进,要以更宽广的心态,面向世界的眼光,去作新的攀登。传承归根到底是让我们当下的每个人活得更好,活得更幸福,活得更现代,让人人都献出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过去与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产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fanzhongyan/13115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