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顾城:一个本真的诗人无法逃避的悲剧

顾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在那个年代,作家顾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仰慕他的才华,也感叹他的命运。

  《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1949年后中国的诗人看起来有大大的一批,其实只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我”。因为当时的理论指导写文学不能有“小我”,只能有“大我”。每个诗人必须用“我们共同的”调子和“我们共同的”语言写“一个人”的诗。无论贺敬之还是郭小川等人,现在回头看他们的诗歌,都没什么根本区别,没有艺术的个别性和特殊性。一个国家的文学一旦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特别的个体的“我”的文学,而变成“大我”写的文学,那么这样的文学其实是不存在的。

  1980年代突然有一群年轻人出现,想表达他们自己的审美观、人生价值甚至生命的呐喊。这个群体的出现是不约而同的,没有任何人去刻意组织。他们的(文学)营养来自哪里?一个是来自中国的古典诗歌,一个是来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的诗歌,比如卞之琳、穆旦等人的作品;还有一个来源是当时内部出版的一些“白皮书”、“灰皮书”,里面有一些外国现当代诗人的作品。除此之外,他们主要依靠的是个人关于生命的觉悟和想法,写出了很多不一样的诗歌,后来文学史上就给了这些诗一个名字,叫做“朦胧诗”。

  他们的诗歌当时投稿到诗刊去时,诗刊的很多编辑有一些是喜欢的,有一些则是反感的。而当时恰逢“四人帮”被打倒,社会在思想上相对有一点点的开放。于是,北岛、顾城、舒婷的诗歌陆续被发表。我记得当时顾城已经发表了《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诗歌发表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理论界有人批评,这些诗歌不但不是“诗歌”,而且还包含了很多负面的、非革命的倾向。但也有一批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诗歌,是诗歌应有的样子。于是就引发了一场诗歌论战。最大的一次论战在1980年,当时的《诗刊》和《文艺报》把这两派人招到了北京的一个招待所里,组织辩论。当时参加的有几十人,但真正参与辩论的也就是十人左右,四五人赞成,四五人反对,赞成者有谢冕、孙绍振、吴思敬、我等人。当时争论十分激烈,往往一天辩论下来,喉咙都哑掉,但尽管观点不同,倒也不伤个人感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cheng/28303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