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郭沫若小学的诗歌(4)

郭沫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扩展: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的早期诗歌理论与他的早期诗歌创作的时间基本重合,是指五四到二十年代中后期。作为现代诗歌的领军人物,白话诗歌的最早践行者之一,在现代诗歌史上拥有重要的作用。而他的诗歌评论以他本身的诗歌创作为基石,融汇东西,博古通今,自成一家,在许多问题上有许多自己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一、诗歌内核的情绪特征

  郭沫若认为诗歌的起因是感性的创造,诗歌的内涵也包含着感性的因素,感性在诗歌的创造和诗歌的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是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对什么是诗进行了新的定义。郭沫若对诗歌的独到见解集中体现在他最著名的一个公式中,这个公式对什么是诗进行了新的阐释和解读。即:“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在这个公式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郭沫若认为,直觉,情调,想象是组成诗歌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诗歌的主要组成内容,而直觉,情绪是属于感性因素,这与中国传统诗歌以诗言志为核心的诗歌本质的看法大相径庭,而这与他吸收西方歌德式的浪漫主义有关,也是其倡导的“主情主义”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在这个著名的公式之后,郭沫若还进行了补充和更为详细的解释,“诗人底利器只有纯粹的直观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的原始细胞是些单纯的直觉,浑然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找到其中的关键词即直觉,情绪,想象类的关于思维活动的词语。从这些词语的反复出现中可见郭沫若十分重视直觉,情绪等感性情感,并且把这些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位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同于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歌创造持有缘志抒情的功利性的取向,而是把自身的情思融入其中,提出诗歌创作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因情而发非因志而发,从而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那就是以直觉为核心的诗歌本质的感性内核说。这种思想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就是如《女神》那般狂飙突进的爆发式的感情,从《女神》的组诗中,可以轻易的在文字的表象下找到作者深刻激昂的的情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感性的爆发中,疯狂的宣泄着自己无比激动热烈的感情。

  其次,对诗歌创作中灵感的重视也从另一方面展示了他对诗歌创作中感性因素的重视。他认为,诗人的努力到应该是怎样诱发伟大的灵感吧。强调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把诗歌的起因归于灵感的迸发。而灵感在本质上是属于感性的范畴的,它与直觉,情绪有着同样的本质,所以对灵感的重视实际上也就是对感性的重视,也就是对情绪的重视。在郭沫若的诗歌理论中,他强调直觉、灵感、情绪等非理性因素对创作尤其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感性倾向。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17517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