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日常生活中的郭沫若是怎样的

郭沫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

  人格风范

  郭沫若天赋很高,又勤奋治学。跟他同在日本留学的钱潮回忆说:“大学时代的沫若,给我留下了永磨不灭的印象是好学深思。福冈是九州岛上的大都市,犬马声色,比比皆是,沫若从不问津。星期日,除了读书、上图书馆,最大的休息就是逛旧书店。一个月官费生有四十三块银元的补助,在他是很拮据的,但郭沫若还要从中挤出一点钱来选购图书。当时我经常到他家,在室内除了几件简陋的家具,满墙遍角都堆满了书,因为书占了矮桌太多地盘,只好挨在桌角就餐。”

  新中国成立后的郭沫若尽管上了年纪,又要处理繁杂的事务,但依然勤学不倦。中国科学院的同事在他逝世后的怀念文章中写到:“到他家里去作客的人都知道,即使在他高龄的时候,也是饭后就握笔写作。这使许多青年人愧叹不如。” 秘书王廷芳回忆说,郭沫若往往在厕所里一蹲就是半天。有一次出国,赶机时间不多了,工作人员去厕所叫他,发现他正拿着一本《楚辞》在飞快地写着什么,他的《屈原赋今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郭沫若不仅勤勉,还从国家亟需人才的高度,关心着青年的成长。

日常生活中的郭沫若是怎样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研究人员回忆说:“一些素不相识的青年同志写信或寄稿子给他,对他的学术见解提出不同看法,他都亲自批阅,写得好的稿子他还推荐给报刊发表……历史所一位青年研究人员,写了一篇颇有创新见解的文章给一个学术刊物,当这个学术刊物退稿后,他直接寄给了郭老。郭老帮他改正错别字,并推荐给《历史研究》,于一九六四年第五六期合刊号上发表了。”

  郭沫若还接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来访者――内蒙古大学化学系一名学生,对他研究出来的《公元干支互查盘》、《公元回历速查盘》、《中国历史纪年速查表》等多种历法互查工具给予了肯定,并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一起建议教育部将他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学习,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1963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就读的曲信先,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整天钻在图书馆里看古罗马的历史,完成了话剧剧本《斯巴达克斯》,写在又粗又黑的纸上,通过同学郭庶英(郭沫若的女儿)带给郭沫若看。一个星期之后,郭沫若退回剧本。全剧共改动72处之多,有一个地方郭沫若改后认为不妥,又改了回来。在郭沫若的帮助下,曲信先转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对于青年的成才,郭沫若不但尽可能给予支持,还根据青年自身的特点,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学术道路。这些都体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的人格风范。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23328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