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郭沫若争夺文坛名位的故事(2)

郭沫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事情发生在1920年。郭沫若写新诗始于1919年下半年,因系新人,加之诗写得并不出色,故而诗作经常被国内的刊物退稿。原本就自命不凡的他,难免因此愤愤不平。后来得到主编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的宗白华赏识,才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发表园地。然而好事多磨,后来"学灯"的编辑由宗白华换成了李石岑。

  李与郭没有特殊的关系,对他的作品自然不会给予特殊处理。1920年10月10日,"学灯"副刊出版"双十节增刊", 依次发表周作人译波兰作家的《世界的霉》、鲁迅的小说《头发的故事》、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郑振铎翻译的《神人》。《棠棣之花》排在了周作人和鲁迅之后,郭沫若大为光火,于是写信给李石岑,表示创作是"处子",翻译是"媒婆",不能把后者放在前者之上 。

  这表面上是为创作争地位,其实是为自己在文坛上争地位--这一点,在他1936年11月10日所写的《我的作诗的经过》一文中,有清楚的解释:"李君对我每每加以冷遇,有一次把我一篇自认为煞费苦心的创作登在一篇死不通的翻译后面。因而便激起了我说'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女,处女应该加以尊重'的话。"

  有意思的是,时隔10年之后,郭沫若再谈及此事,说法又有不同。1946年,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这样说道:"我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著作是在民国九年《时事新报·学灯》的《双十节增刊》上。文艺栏里面收了四篇东西……《头发的故事》给予我的铭感很深。那时候我是日本九洲帝国大学的医科二年生,我还不知道鲁迅是谁,我只是为作品抱了不平,为什么好的创作反屈居在日本小说的译文的次位去了?那时候编《学灯》栏的是李石岑,我为此曾写信给他,说创作是处女,应该尊重,翻译是媒婆,应该客气一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27789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