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郭沫若诗歌《过泪罗江感怀》赏析

郭沫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过泪罗江感怀

  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

  晨曦映江堵,朝气涤胸科。

  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泪罗;

  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则那?

  这是一首吊古鉴今的抒怀之作,诗人截取的是北伐途中生活的一个片断。郭沫若1926年7月21日由广州出师北伐,8月25日晨过泪罗江,赋诗一首凭吊屈原。

  首联叙事,交待背景。一开首“屈子行吟处”,先说诗人凭吊的对象和地点。“今余跨马过”,点出凭吊者现在的情景。用了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跨马过”,说明是从军,来到屈原“行吟处”,必然生出一番感溉来。泊罗江,湘江支流,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因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被顷襄王放逐,长期流浪在沉、湘流域,常常做诗感怀,边走边吟,所谓“被发行吟泽畔”,因忧愤国事,投拍罗江自尽.郭沫若十分崇敬屈原的诗歌和人格.行军来到泪罗江畔,触景生情,便立刻激发了对屈原的缅怀情怀。

  额联写景,烘托气氛。秋天的泊罗江,清晨灿烂的阳光,映照在江面粼粼的水波上,江心有元数的小洲,小洲上长满了碧绿的水草,水草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水珠在晨曦下褶m闪耀。诗人伫立在马背上,凝视着泪罗江水,新鲜的朝气,荡涤着胸襟。

  “晨曦”、“江沽,、“胡气”,渲染出一片光明清新的景色。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开朗、昂然奋进的心悄便油然而生。

  诗的前四句写骑马过泪罗江的情景,实写。后四句写情,虚写。由咏物转入了抒情,缅怀历史,凭吊古人,鉴明现实,寄托感情,引人沉思。诗人跃马而来,伫立泊罗江边,多少事,从来急,一“揽髻”,一“投鞭”,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诗的意境开拓得既深且远。前两句·才揽髻”、“投鞭”用了两个典故。前一个用的是《后汉书·范济传》“揽髻澄清”,表示诗人刷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后一个用的是《晋书·符坚传》“投鞭断流”,意谓诗人的情绪极为愤慨,将向旧罗投鞭发向。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屈原在泊罗江自沉表示无限惋惜。司马迁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意即:屈原啊,楚国还有屈、景、召三个大族,足以灭亡秦国,你为什么要怀沙投江自杀呢?“理则那”即什么道理,那(nuo奴),奈何两宇的合音。这里使人感到诗人和屈原有历史和时代的差距。屈原虽有爱国之心,怜民之情,却没有本领领导民众抗秦,怀才不遇,优优郁郁,终以死来反杭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30782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