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古诗十九首(4)

古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回车驾言迈

  【原文】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②。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③。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④?

  盛衰各有时⑤,立身苦不早⑥。

  人生非金石⑦,岂能长寿考⑧?

  奄忽随物化⑨,荣名⑩以为宝。

  【注释】

  ①回:转也。言:语助词。迈:远行也。②悠悠:远而未至之貌。涉长道:犹言“历长道”。涉,本义是徒步过水;引申之,凡渡水都叫“涉”;再引申之,则不限于涉水。③茫茫:广大而无边际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东风摇百草”的客观景象。④无故物:承“东风摇百草”而言。焉得不速老:是由眼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联想,草很容易由荣而枯,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故,旧也。⑤各有时:犹言“各有其时”,是兼指百草和人生而说的。“时”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在这一定时间内,有盛必有衰,而且是由盛而衰的。⑥立身:犹言树立一生的事业基础。早:指盛时。⑦人生非金石:此句言生命的脆弱。金,言其坚。石,言其固。⑧寿考:犹言老寿。考,老也。即使老寿,也有尽期,不能长久下去。⑨奄忽:急遽也。随物化:犹言“随物而化”,指死亡。⑩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译文】

  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遥远的路途跋涉难以到达。

  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春风吹摇枯萎的野草。

  眼前一切都是陌生无故物,像草之荣生,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百草和人生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处世立业就必须及时把握。

  人不如金石般的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岂能长久下去。

  生命很快而急遽地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获得声名与荣禄。

  【赏析】

  这首诗从客观景物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因而发出“立身不早”,沉沦失意的慨叹。“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里所说的“荣名”,已超越了以爵禄为标志的事功,而是追求精神的不朽。尽管这种不朽在当时尚乏具体内涵,却预示了诗人企望功业不朽、文章不朽的建安时代即将到来。

  今日良宴会

  【原文】

  今日良宴会①,欢乐难具陈②。

  弹筝奋逸响③,新声妙入神④。

  令德唱高言⑤,识曲听其真⑥。

  齐心同所愿⑦,含意俱未申⑧。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⑨。

  何不策高足⑩,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轲常苦辛。

  【注释】

  ①良宴会:犹言热闹的宴会。良,善也。②难具陈:犹言难以一一述说。具,备也。陈,列也。③筝:乐器。奋逸:不同凡俗的音响。④新声:指当时最流行的曲调,指西北邻族传来的胡乐。妙入神:称赞乐调旋律达到高度的完美调和。⑤令德:有令德的人,就是指知音者。令,善也。唱高言:犹言发高论。唱,古作“倡”,这里泛用于言谈。⑥真:谓曲中真意。指知音的人不仅欣赏音乐的悦耳,而且能用体会所得发为高论。⑦齐心同所愿:这里是说对于听曲的感慨是人人心中所有,内容大致也差不多的。同,一致的意思。⑧申:表达出来。意思是说,大家的这种一致的感慨,都没有把它说出来。⑨奄忽:急遽。飙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⑩策高足:就是捷足先登的意思。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的位置。路,路口。津,渡口。要想“先据要路津”,就必须“策高足”。无为守贫贱:这句意思是不要守贫贱,是劝诫的语气。和“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称应,表示一种迫切的心情。守,本义是官吏的职责、职守,此为坚守。

  【译文】

  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场弹筝的声调多么的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又妙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么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居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地煎熬自己。

  【赏析】

  这首诗所歌咏的是听曲感心。写宴客中对酒听歌的感慨,托为阐明曲中的真意,发了一番议论。表现出“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愤激心情。

  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做官几乎是读书人谋求富贵,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途径。但在东汉末年,一切权力集中在豪门贵族手中,一般士人只能望而兴叹。因此极易激起他们对现实的不满。诗的后六句所表现的,正是这一思想内容。人生一世,疾速如卷在暴风中的尘埃,作者为生命的短暂和渺小而伤心。正如沈得潜所说:“‘据要津’乃诡词也。古人感愤,每有此种。”(《古诗源》卷四)主张及时行乐是《十九首》中的一个消极主题。然而,这一消极主题却来自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来自其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愤慨,因此作品于消极之中多少也含有积极的内容。实际上,及时行乐并未使他们解脱,即使在最欢乐的时刻,他们的心情也是极为沉重的。这首诗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庭中有奇树

  【原文】

  庭中有奇树①,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④怀袖,路远莫致之⑤。

  此物何足贵⑥,但感别经时。

  【注释】

  ①庭:本义指厅堂,引申为堂阶前的地坪。奇树:犹言美树。②华:指花。滋:繁盛。③荣:即上句的“华”,木本植物开的叫做华,草本植物开的叫做荣,但可通。④盈:充盈、充积。⑤路远莫致之:这句的意思是说路远而无人为之送达。致,送达。⑥贵:珍贵。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折芳寄远思怀游子的诗。它和《涉江采芙蓉》在内容上大致相同,都是折芳寄远。所不同的是折芳寄远的主角,一为游子,一为思妇。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描写在春天的庭院里,女主人公攀折花枝,想把它送给自已所思念的亲人。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首起两句是对思妇居处环境景物的描写。春天来了,庭院中一棵奇异珍贵美丽的花树,在雨水阳光的滋润下生长得花繁叶茂,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主要描写女主人看见庭院中美丽的花树,引发对远客他乡的游子的思念,于是折下一枝花开最盛最美的花枝,想送给自已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代妇女大多长年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之中,平淡、寂寞寡于变化。因而她们对时令节序、居处环境这类的变化非常敏感。这些变化往往会引发她们思绪情怀的变化。诗中的女主人公,看见庭院中美丽的花树,一时触动了她思念亲人的情怀,于是引发了折花送人的想法和行为。女主人公这一动作,充分表现了她对游子思念之情之深之切。

  后四句为第二层。描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感慨。

  “馨香盈怀袖”句,是承前对首句“庭中有奇树”的具体描写。这株花树果然非同寻常,女主人公刚攀折一枝在手,便顿时感到花的芳香充盈浸染了自已的衣襟和衣袖。花是这样的美丽和珍贵,但遗憾的是自已所思念的人与自已相距是太遥远了,是根本无法送到亲人手中的。

  如果说女主人公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的行动,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自已思念的亲人手中,可以说这一残酷的现实给予了痴情的女主人公无情的一击。我们可以想象,此时诗中的女主人公只能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盈怀袖而无可奈何。这是一幅多么令人伤感的画面啊!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庭院中这种奇树及其所开的珍奇美丽的花,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诗人是借女主人公之口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本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送达,反而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之情更加无法解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17835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