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考语文古诗常识(4)

古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设计意图: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问题获得知识,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用坐标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由于点和直线处在一般位置,所以公式的推导中会涉及字母运算,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教学中强调了算法的思想,让学生在明确算法步骤和算法框图的前提下,再进行有效的公式证明和自学阅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其中)的距离

  在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推导得出公式后,引导学生根据公式的形式特点,记忆公式.同时强调:当时,公式仍然适用,也可以结合图象直接求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公式计算补充问题1、2,并与前面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前后呼应,使学生体会运用公式计算的简便性.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为了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教学进入环节3.

  环节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在本环节,我安排了三个典型例题.其中例1是引用教材,由于例题中所给直线的方程已经是一般式,所以学生容易忽略运用公式的前提:首先应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在确定了系数的值之后,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这一点对于直线方程中含参数的问题尤为重要.为了强调运用公式的这一前提条件,我在例1中补充设置了⑶、⑷两个小问.

  例1 求点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应用.同时,“代入公式计算前,首先应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以便确定系数的值”是学生在应用公式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将这一薄弱环节设置在补充例题中,使学生在“错误体验”加深记忆,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在解决了例1的基础上,由浅入深,补充了直线方程含有参数的例2,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例2 ⑴ 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的值;

  ⑵ 已知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的值.

  由于例2的两个问题中,直线方程所含参数都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一个表示直线的斜率,另一个表示直线在轴上的截距.所以解出参数的值后,在“几何画板”中,以数学实验的形式,通过度量进行操作确认.其中⑴随直线的不断变化,学生可观察点到直线距离的度量值、直线斜率的度量值的变化趋势.当时,可发现此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度量值,与计算结果吻合.同时,度量出,说明点落在两条直线所成角的角平分线上(如图1);在⑵中,学生可观察点到直线距离的度量值、直线在轴上截距的变化趋势.当时,直线在轴上的截距的度量值,也与计算结果吻合(如图2).本例既考察了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又为下节课对称问题和直线系的研究设下伏笔,并由问题⑵中两平行线间距离为,引出教材的例题.

  图 图2

  (设计意图: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例1的基础上,增补直线方程含有参数的例2,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在几何画板的软件平台中,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在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后,再回归几何本身的重要性.)

  例3 求平行线和的距离.

  教材上采用了类比化归的思想,将两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来解决问题.由于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教材选择了一条直线上的特殊点,便于简化计算.学生可能会提出如果在直线上任选一点能否得到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问题,由此引出了教材的习题15.根据课堂剩余时间,此题作为机动练习.

  此时,本课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为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学进入环节4.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让学生体会类比化归的思想方法,同时,为课后作业中推导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设下伏笔.)

  环节4 课堂总结

  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补充说明.

  ⑴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中不同的算法思路;

  ⑵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⑶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本节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知识,明确方法.)

  课后作业

  ① 在自学教材阅读材料“向量与直线”后,利用向量的方法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② 教材 13、14、16

  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经历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我对本课有如下五点反思:

  1.对于这一节内容,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让学生理解、记忆公式,直接应用而不讲公式的探寻过程,这样的处理不利于我校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二是本课方式,通过强调对公式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利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

  2.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推导过程,含有比较抽象的字母运算.如果没有整体算法步骤的分析,学生的思路会缺乏连贯性,所以本课重点分析了三种算法思想:利用定义的算法、利用直角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利用平面向量的算法.让学生在明了算法步骤的前提下,再进行有效的公式推导和自学阅读;

  3.向量是一种重要的运算工具,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本课涉及了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方法.实际上,在以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还将利用这种算法思路得到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又由于这种方法在思维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分层要求: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教材所给的推导方法,并能够应用公式,较高要求是能够利用向量的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4.现代数学认为“几何是可视逻辑”,所以我重视在补充的例题中,突出几何直观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体验”将会有助于加深记忆,所以我重视在学生应用公式中容易忽略的环节,并在补充的例题中给予了设置,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184831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