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古诗的理趣(2)

古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能状其景。”在今天看来,王诗显然更脍灸人口。李诗是首七律,畅当的也是一首五绝,与王诗同题为《登鹳雀楼》,诗云:“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李诗与畅诗也都写得气势雄伟,诗境阔大,但与王诗相较,终逊一筹。王诗胜处,不仅在让人胸襟为之一开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二句,更在“景入理势”(日僧空海《文镜秘府论》)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这两句即景生理,积极进取的精神、居高望远的哲思与雄浑壮阔的景色融合得天衣无缝,既与前句承接自然,又出人意料,且含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理趣化于意境中,王诗遂独步千古。

  三、喻理趣于比兴手法中。自《诗经》以来,比兴已经成为诗歌的传统,诗歌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表现哲理,喻理趣于形象之中,生动鲜明,感染力强。如汉乐府《长歌行》就以“园中青葵”起喻,用了朝露易干、春叶秋凋、百川不归等一连串的比兴,形象地说明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理,令人警醒。再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收到苏辙的来诗,回忆起旧年兄弟二人进京应举,路过渑池,寺壁题诗的往事 ,引发人生行迹的感慨,诗以“雪泥鸿爪”为喻,化实为虚,喻指往事所留痕迹,表示人生的偶然无定之慨,沧桑中,情理并见。

  有的诗通体都用比喻象征,诗之理趣,往往见于言外。如朱熹有诗《泛舟》,“昨夜江池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水涨舟轻,是生活常景,理学家朱熹以此常识内容入诗,其实是说理,借“泛舟”喻治学求理上的一种豁然贯通的“顿悟”境界。《千家诗》王相注:“文公以泛舟喻学。……以比人见道不明,千思万索,及至悟来,不思不勉,自然而然,从容中道也。”再如他的《观书有感》,也并不是吟咏池塘澄澈抒发士大夫清逸情致的诗,同样是“借物以明道也”(罗大经《鹤林玉露》)的说理诗。水清如镜的方塘喻理学之“道理”,清源活水喻读书,要想明“道”穷“理”,就要读书。凭借独特的整体比喻,枯燥艰深的理学之“理”,不仅得以形象生动地表现,而且倍增让人信服之力。

  四、见理趣于鉴赏的再创造中。前面所说的诗之理趣,都是诗人主观上着意为之的。事实上,诗之理趣,经过一代一代读者的创造性地阅读品鉴,有些已经发生了变化。读者就原诗中的理趣为出发点,结合自身对宇宙历史人生的认知和体验,展开想象与联想,从而改变了原诗的理趣。即“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序》)如前述朱熹的《观书有感》,随着理学的衰落,理趣之内涵已被读者悄然改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池清与源活的关系,启示着读者,无论治学,还是开创事业,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从根本源头上下功夫。

  有的诗句,原本是抒情写景,读者却从中解读出了理趣。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原本是表现爱人之间誓死不渝的深挚恋情,今人却借以表现对事物执著的追求精神。再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原本言说的都是相思与爱情,王国维先生却在《人间词话》中比之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以理趣解诗,新颖深刻。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原是用拟人的手法,奇特的构思表现春天的灿烂、春光的美好。后人却由此联想,赋予美好的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总会冲破阻碍、脱颖而出的理趣。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写山间水畔徐行所见之景,后人由此领悟,事物的消长变化是世间真理,在无路可走的迷境与逆境中,沉静内心,锲而不舍,终后豁然开朗,转入顺境。

  还有的诗句,读者解悟的理趣甚至与作者寄予的原意大相径庭。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刘禹锡作此诗是酬答白居易的关怀之情,白的赠诗中,对刘禹锡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刘诗就此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了这种特定情境下自己的感情。白居易赠诗的颈联为“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刘答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的坎坷失意,而将他人的得志显荣比作“千帆过”、“万木春”,对比之中,暗含对寂冷己方的同情,对荣灸他方的讽刺。诗中颇有几分向老友倾诉不平的感伤之情。刘禹锡胸怀宽广,这一句虽然惆怅伤感,却也达观。俞陛云解释这一句说:“久推名句,谓自安义命,勿羡他人。”(《诗境浅说》)近人多以积极乐观的情感解之,赋予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之理趣,实属创新。

  《春秋繁露》上说“诗无达诂”,因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读者的再创造,有些诗歌的理趣发生变化,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步出夏门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江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禅堂》)“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题兴唐寺小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象这样富有理趣的诗篇,在古典诗歌的宝库中熠熠生辉,可以证明,诗歌的“理趣”与“诗言志”、“诗缘情”一样,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内涵。【浅谈古诗的理趣】相关文章:

1.浅谈古诗之美

2.浅谈小学古诗的审美

3.浅谈中国古诗的自由和局限

4.浅谈古诗词平仄

5.浅谈古诗词的学与教

6.浅谈中国古诗的自由与局限

7.浅谈古诗鉴赏分析

8.浅谈古诗鉴赏秘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204244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