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长征的故事:大渡寻英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红军长征是一部英勇悲壮的交响乐诗,那么,发生在大渡河上的惊心动魄的一幕,无疑是其中最高亢最激昂的英雄乐章。下文是大渡寻英的红军长征的故事

  长征的故事:大渡寻英

  大渡寻英(上)

  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一部英勇悲壮的交响乐诗,那么,发生在大渡河上的一幕,无疑是其中最高亢最激昂的英雄乐章。

  大渡河,长江上游一条原本普通的河,由于红军勇士们71年前创造的惊天事迹,让它在人们心目中变得如此富有激情!

  安顺场上勇士强渡大渡河,泸定城边英雄飞夺铁索桥,正是这些英雄们的传奇壮举,构成了激情大渡河的精魂。

  本报长征采访组来到大渡河边,我们迫切想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年那些大渡河上的勇士们,后来的下落怎样?后来的人们,是否曾经去找寻过这些勇士们,这种找寻的过程又是怎样?

 17勇士知道下落的只有一个熊尚林

  安顺场位于现今四川省石棉县。当年红军北上之时,安顺场尚属越西县辖治。解放后,由于这一带发现了丰富的石棉矿,开采矿山涌入了大批人口,才在这一带设置了新县城,而新县城的名字就得自于石棉矿。

  相比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来说,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17勇士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的名字已经留在了青史上。我们今天能够知道这17勇士的名字,要感谢一张油印的不足十六开版的小报纸,那就是红一军团政治部编印的《战士报》。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战士报》上,头条文章题目是《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而在这张报纸的右下部,登载了“牲”部(当时的部队代号——编者注)强渡大渡河的17个英雄和5个模范特等射手名单,其中17个勇士是:

  二连连长熊上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肖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报纸也可能有讹误,比如,二连连长熊上林,后来据杨得志、孙继先等同志回忆,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熊尚林。

  石棉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周万龙科长向我们介绍说,解放以后,当地政府曾经通过各种渠道寻找17勇士的下落,包括向刘伯承、杨得志、孙继先等元帅将军们求证,但是,几十年过去了,绝大多数勇士们的踪迹都不得而知。惟一一个有明确下落的是二连连长熊尚林。调查得知,熊尚林是江西高安县人,全程走完了长征。抗战爆发后,他率领八路军115师独立团的一营,参加过平型关大战。1942年6月18日,熊尚林在河北崇礼县草场沟与日伪军的一场战斗中牺牲,他的尸骨现在葬在崇礼县的烈士陵园中。

  周万龙介绍说,1992年5月25日,河北省崇礼县的一所小学与石棉县安顺场的八一希望小学结成了“手拉手”学校,崇礼的小学生们还把一瓶大渡河水和60颗大渡河上的鹅卵石带回了崇礼。

  我们并不满足于这样的介绍,向周科长提出,是否还能采访到当年石棉县负责调查17勇士下落的同志。周科长告诉我们,当年参与调查工作的同志在石棉县只剩下一位县文化馆的原馆长张弗尘,但张老现已80多岁,因严重的类风湿病瘫痪在床,且听力和语言表述力严重困难,不可能接受采访。

  在我们的多方努力下,记者还是来到了张弗尘老先生的家,但张老的身体情况很差,采访确实无法进行。但是,在张老断断续续含混不清的话语中,我们还是明白了,当年石棉县调查组接触的一个关键人物是孙继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0241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