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端午节的故事梗概50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大家了解?

端午节的故事梗概50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与端午起源有关的传说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多种说法,不过流传至今主要有七种传说。

  古代“龙子节”说

  是古代龙图腾团族的祭龙盛典。龙是虚拟的动物,在中国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灵,中国人素有龙的传人、龙的后代之称,每年祭祀,以龙图像纹身。

  尧舜禹三代的兰浴避疫之俗说

  《大载礼记·夏小正》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如今端午仍有洗兰浴以避疫之俗,如扬州以百草水洗澡。

  勾践水上操练水兵说

  春秋越国勾践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兵,宋高承《事物纪源》称:“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春秋晋国的著名大臣,辅助晋文公重耳复国。介子推曾割自己小腿肚的肉救了即将饿死的重耳,重耳掌权后,给所有的人封了官位,唯独没有介子推。后来重耳去请藏到深山中的介子推,他却不肯出来,重耳想用火烧山的办法把他逼出来,谁知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抱木而死。重耳很伤心,下令五月五日禁火。禁火也是五月五日的节俗,以前端午被称为寒食日。

  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楚国伍奢因谏阻平王夺子媳为妻之事遭满门抄斩,其子伍子胥逃亡吴国,五年后发兵伐楚为父报仇。在吴与楚的战争中,因伍子胥让人用黑豆粉与糯米做成城砖,在困境中救了众人,最后取得胜利。苏州至今仍有“一城门救了一城人”的美谈。后来伍子胥在五月五日被吴王杀害,抛尸于江中,化为“涛神”,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父亲是浙江会嵇上虞人,巫歌手,汉安帝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县江边弹奏唱歌迎波神,不幸溺死,不得尸骸。其女曹娥当时才十四岁,在江边号哭,尽夜不绝声,七天七夜,其父尸体浮出。也有说曹娥不得父投江而尽。

  纪念屈原说

  屈原,楚国大夫,爱国诗人,著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名篇。因被陷害多次免职,最后眼看国家无望,悲愤自沉汨罗江。屈原投江为五月五日,楚地原有“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的传统节日,后来就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并将他视为水神,立祠祭祀。这时,开始与竞渡风俗结合,形成新的传说,大约六朝以后与端午节相连,成为全国性的纪念活动。《荆楚纪事》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端午节的故事梗概50】相关文章:

1.《家》的故事梗概

2.写端午节的故事50字

3.端午节来历的故事50字

4.丑小鸭的故事梗概

5.鸿门宴的故事梗概

6.忠犬八公的故事梗概

7.边城梗概

8.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50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8929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