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长征故事:强渡乌江天险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欢迎大家阅读强渡乌江天险的长征故事,记得与大家分享。

长征故事:强渡乌江天险

  长征故事:强渡乌江天险

  湘江之战的惨重损失,使许多干部和战士都对王明等领导的革命路线产生了怀疑,在严重的挫折和大量牺牲的残酷现实面前,红军干部和战士们开始认识到王明、博古、李德领导的错误和毛泽东的正确。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中央领导听取了毛泽东等人的意见,浩浩荡荡的大部队急速向遵义进发,但距离遵义七十公里处的一条大河——乌江,拦住了红军前进的道路。

  乌江是贵州省境内最大的一条河,自古就有“乌江天险”之称。这条河穿流在两座高山之间,河水极深,水流湍急,别说是渡过河去,就是站在岸边,也让人觉得心惊胆战。而且几乎没有浅滩,人们不可能靠游水到对岸去。

  河的两岸高山环绕,都是悬崖峭(qiào)壁,不仅没有几个渡口,桥梁也十分少见。但要到遵义去,必须要渡过乌江。

  敌人察觉了红军的动向,立刻派遣(qiǎn)了大批军队紧追在红军之后,想把红军堵在乌江沿岸,妄想着一举消灭红军主力。

  与此同时,在贵阳驻守的国民政府第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听说红军已突破重重包围到达贵州境内,连忙调兵紧守各个县城,特别是乌江北岸沿线,想凭借乌江天险阻住红军,和后面的追兵一起展开夹击。

  1935年1月1日,寒风凛(lǐn)冽,风吹浪打,使原本就水深流急的乌江更添凶险。浪头一个接着一个,渡口边所有能漂浮起来的东西都被反动派收拾走了,一块木板也没有留下。这可让作为先遣团的红军一军团的将士们犯了难。

  用船过河已经不可能,架桥又没有掩护,很容易被对面的守军袭击。想要游水过河吧,这里的水势太急,风高浪大,一不小心就会被急流冲走,也行不通。

  先遣团的同志曾经问过贵州当地的老乡,据说平安渡过乌江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大而结实的木船;二是风和日丽的大晴天;三是熟悉水性的好渡手。但是,红军现在一个条件都没有。

  不管有多少难题,乌江必须渡过去!在长征中,不知道有多少艰难险阻,都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成功度过的。

  同志们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他们的智慧和勇敢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一位干部突然灵机一动。

  “我想到啦!咱们扎竹排!”他兴奋地喊起来。其他同志听了,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对呀!船会翻,竹排可不会翻!”

  “这里竹子多的是!大家快动手吧!”

  “还可以用竹排搭成浮桥,那大部队就能通过啦!”

  同志们越想越兴奋,他们从村里找了许多竹子,你扎我捆的,很快就扎成了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一个大竹筏(fá)。这样一来,战士们一扫刚才的低落,情绪都高涨起来,争着抢着报名最先过江。

  天黑了下来,还下起了雨。雨夜使渡江充满了凶险。

  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战士们身上抽。

  雨滴落入江中激起千层波浪,对岸不时传来几声枪响。八名水性较好的战士上了竹排,竹排离开河滩,缓缓地滑进了江中。

  岸边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紧盯着竹排,一时间鸦雀无声。战士们的情绪都紧张到了极点,心中默默地念着战友们的名字。

  五米,十米,十五米,二十米……

  小山似的波浪像千万头暴怒的野兽,前赴后继,竞相涌来,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好像要把竹排冲散了似的。竹排从一个浪尖被抛到另一个浪尖,看上去十分惊险。排上的八名战士紧紧地抓住竹排,用空出来的手用力地向对岸划。

  近了,近了!突然一个大浪扑过来,竹排整个没入了水中。

  岸上的战士禁不住惊叫出声,不眨眼睛地盯着竹排消失的地方,希望奇迹能够出现,祈祷着战友们平安。一会儿,竹排终于缓缓浮出水面,排上的八名战士一个不少,大家的心才稍稍放下。

  竹排继续前行,已经过了江心,离对岸越来越近了,几乎可以看见走来走去的国民政府兵——突然,竹排不受控制地旋转起来,越转越快,不管怎么用力都稳不住了!站在岸边的战士们惊叫连连,眼睁睁地看着竹排被江心的漩涡卷动,一闪就不见了。

  第一次强渡失败了,但红军战士们的斗志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纷纷要求二次强渡,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军委交付的任务。

  第二次渡江开始了。这一次,先遣团挑选了另外几名水性较好的战士,十分郑重地嘱咐他们:“不要心急,一定要稳住!”

  同志们以更大的耐心和勇气,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

  波浪仿佛比刚才更大了,也更多了,但战士们毫不畏惧,仍然在风口浪尖寻求着平衡。

  到了第一个竹排沉没的地方,岸上的战士心中都紧绷着,排上的战士却沉着冷静,虽然危险重重,却最终有惊无险的到达了对岸,强渡成功了!先遣团团长杨得志欣喜若狂,赶忙命令岸上的红军照这个路线渡江。

  一支又一支的竹排滑入江中,红军战士们用无比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征服了雨夜中的乌江天险。

  另一支先遣队伍同时在江界渡口强渡,第一次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但他们不气馁(něi),也没有被肆虐的江水吓倒,很快进行了第二次强渡,最终也成功了。

  到达了对岸的红军战士与驻守的国民政府军队展开激战,成功地掩护了大部队渡江。在战斗进行的同时,红军派出一个工兵营用竹排和木筏搭了几座浮桥,红军主力的大部队一批又一批地从浮桥上通过,以极小的损失拿下了乌江天险。

  一月三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中央首长来到了乌江岸边。毛泽东站在江边,俯视着波涛翻滚的乌江,耳边充满了战士们胜利的呼声。红军战士在新年的第一天就打下了如此漂亮的一仗,这是新年新气象,这是中国革命的吉祥之兆!

  到了桥中心,毛泽东突然停住脚步,站在桥上使劲摇晃了两下。跟随的警卫急忙上前扶住他。毛泽东从容地站定,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没关系。”

  接着转过头询问工兵营的战士:

  “比这水还急,浪还高,能架桥过去吗?”

  工兵营的战士自信而有力地说:“可以!当然可以!”

  毛泽东满意地笑了。

  “真了不起,我们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起这样的桥!你们是人民的好战士啊!”

  红军主力从浮桥上迅速渡过了乌江,而原本在北岸防守的王家烈部队,早就逃得干干净净了。1935年1月6日,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准备打过娄山关,直取遵义。强渡乌江天险一战,也成为长征途中常常被人称赞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拓展】

  王玉清讲长征故事

  85岁的老红军王玉清几乎每天都要散步5公里,有时还约上几个老友去打门球。

  1935年11月初,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解放贵州黔西县城,举家逃难至此的流浪儿王玉清跑去看热闹。

  “人们传说,‘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14岁的王玉清有点害怕,远远看着在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长期忍饥挨饿、受人欺负的.王玉清随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2军团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4天,部队离开黔西。从此,转战南北、九死一生的王玉清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他才通过在《贵州日报》上登寻人启事找到家人。

  几天后,王玉清随部队转移到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从那里踏上漫漫长征路。

  “我很快就学会了电台那一套。”聪明的王玉清利用行军间隙,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贺老总好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王玉清说,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他们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很远就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常用亲切的口气问我们‘累不累?苦不苦?’”

  1936年3月,在贵州盘县,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的王玉清突然接到朱德、张国焘的电令,要求红2、6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接到电令,我好高兴,立刻把它交给贺老总。”虽已过去几十年,王玉清仍记得电令的主要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

  “蒋*石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回忆,尽管红军抢占了石鼓渡口,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很着急,平常行军中他总喜欢开玩笑,这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

  “我们用木排代替木船过了江。”王玉清说,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他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幽默地对我们说:‘老子胜利了,龙云这小子失败了,看他怎样向主子蒋*石交差!’”

  “粮食好难搞。”要爬雪山了,王玉清和战友们去筹措粮食,“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受当地反动势力的煽动,跑光了。”

  “雪山上,死了好多人。”王玉清说。

  最苦的还是草地。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

  “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说,“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他是湖南人,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连野菜都找不到了。王玉清说,“这个时候,部队已经不成建制了,各走各的。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

  “我也没有信心走出草地,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浑身无力。“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王玉清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直到今天,王玉清还为当年自己在草地中的“发明”感到自豪。

  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晚年,他作诗一首永远铭记那次远征——“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


【长征故事:强渡乌江天险】相关文章:

1.长征故事:强渡乌江

2.长征的故事:长征的故事

3.长征精神故事

4.评书长征故事

5.长征的故事

6.长征故事演讲

7.长征故事小报

8.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89340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