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河中石兽》:“究物理”的思辨

河中石兽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引导语:《河中石兽》纪昀创作的,这篇文章有很多的道理,不知大家学会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河中石兽》的知识信息。

  《河中石兽》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在说一件趣闻异事,其寓意似乎也很简单,即做事应考虑全面,不能想当然,要有亲身经历。如此理解,不仅使文章的内涵变得浅薄,也无法与本单元的其它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如果我们细细品读这篇文章,探究文章的核心内容,比较讲学家与老河兵所说的核心内容,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不仅可以体现出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奉行的最核心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与本单元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联系起来。

  本文的核心是一个“理”字,讲学家“闻之笑曰”,他嘲笑寺僧等人“尔辈不能究物理”,老河兵在听了讲学家的意见后同样“笑曰”,他也在嘲笑讲学家也并没有能够真正“究物理”,结果一样“颠乎”。作者由此得出“可据理臆断欤”的结论,其实就是在讥讽讲学家“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并不能真正做到“究物理”。“理”在这里指事物的道理、规律,如果我们从这个字本身的含义出发,并且结合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 “究物理”必须具备的几点认识。

首先,“究物理”的基础是对事物自身特点的研究。

  “理”是一个形声字,“玉”为其形旁,对此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如此解释:“《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从外形上看,玉璞与石头差别不大,只有将之剖析开,才能发现藏在其中的玉,因此“理”就是指剖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少不了对玉璞特点的分析,因此剖析本身就包含了分析、推究的意思。

  对照讲学家与老河兵的话,我们可以发现,两人都注意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这一特点,并且都用了“渐”字说明石在沙上的位置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寺僧等人仅仅在石兽落水处寻找,找不到就想当然地往下游去寻找,说明他们根本没有考虑石与沙的特点,更没有推究这一特点对其位置所造成的变化,因此讲学家嘲笑他们“不能究物理”。

  “究”是探究之义,同样也是儒家知识分子学习的基础。朱熹将“格物致知”作为学习的至高境界,这里的“格”就是推究之意。朱熹就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也就是世上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及特点,要想认清事物的变化,就必须了解这一规律,这就是“格物”的内涵。也只有先“格物”方能“致知”,“格物”是“致知”的基础。由此可见,认识“理”必须要探究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ezhongshishou/2591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