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

红楼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 ,曹雪芹用一部小说,告诉世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1

  乍听"林黛玉"三个字,首先在你脑海里的印象是不是那个弱不禁风、悲悲戚戚的林妹妹?这是许多人对林黛玉最深刻的认识,或者最深刻的偏见。但是,曹公笔下偏爱的女主人公性格怎会这般单薄?在我眼中,黛玉她虽然性格不合主流,但却真实可感,读来更加显得感同身受。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眼中的她楚楚动人,我见犹怜,他几乎生出"这妹妹我曾见过的"的感受;这位"神仙似的妹妹"更是令"凤辣子"王熙凤在初见时直接叹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曹公着力赋予这位她偏爱的女子美的容貌,即使她的美带着病态的悲哀。

  黛玉的体弱多病多是随了母亲,母亲尚健在时,贾雨村到林府给黛玉当家塾教师便评价道"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而且好景不长,一载光景时间,"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节哀……""女学生因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本是在父母怀里撒欢,无忧无虑地玩耍的年纪,黛玉却体弱多病,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她的狭隘悲观的性格;又逢上幼年丧母,对黛玉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红楼梦里雨村有这样一段描述"难怪这女学生读至凡书有‘敏’字,他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的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至此,小黛玉对母亲的情感便可窥得一二,她的敏感也初露端倪。可以说,这样的身世给黛玉的小小的心灵很大的不安感以及迷茫感。她需要一些感受,需要时间去感知亲人的离世,需要慢慢接受这种变故,需要一点一点重建这种安全感。

  而这时,林如海却把黛玉送到了贾府,黛玉似是突然被甩入了更加深不见底的完全陌生的茫茫大海,惊恐地看着大人的世界。她还来不及寻得一份安全感,就被最亲爱的父亲托付于另一陌生环境。所以有了初入贾府她的小心翼翼,"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硬是用一个小孩子的肩膀抗住了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这也使这个悲观的孩子少了一点依靠,多了一点孤独无依。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 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为贾府,家大业大,人大心大,实在是个“虎狼窝”,连贾母这号人物在这里生存也要费点心机,何况黛玉这个还带点自尊自怜的孩子。这种人生经历几乎奠定了她这一生性格基础,她的性格始终走不出敏感多疑,悲观,孤傲自尊很大原因源自于她幼年的这种经历。

  她的这种性子却没有像宝钗一样成熟地那样八面玲珑掩饰得那么好,反而是漏洞百出,常常令读者都有一种黛玉就是一个爱耍小性子,尖酸刻薄,清高的很难相处的人的感觉了。探春赞宝钗心细,黛玉却讽刺地说宝钗对别人佩戴的东西最是留意;宝玉挨打后,宝钗回家受了薛蟠的窝囊气,哭红了眼被黛玉瞧见,便说宝钗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她还歧视刘姥姥,轻视周瑞家的,说刘姥姥是母蝗虫;有时还牙尖嘴利地打趣湘云……所以大家都偏向于八面玲珑聪明的宝钞,都会认为黛玉清高孤傲。但有趣的是,聪慧的紫娟却是对她忠实得很,连被她打趣的湘云也把她当做和宝钗一样要好的姊妹……可见,其实黛玉的牙尖嘴利只是好朋友之间口无遮拦的直来直往,并无恶意。她,也并不是那么刻薄。只是她在处理一些事情上更加地稚嫩,更加任性,更加孩子气,更加单纯。她不像宝钗一样成熟,反而漏洞百出,但这样的黛玉却令我们更加感同身受。难道我们不是都从那个"尖酸刻薄"的时代走过来的吗?

  更由于她不同于其他女子,从小被父亲当男孩子养,她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有自己的见识,所以她身上的叛逆也是非常惊人的。先是她读《西厢记》这种大家闺秀禁止看的淫词艳曲,并敢于称赞道这是好书。她的勇敢无畏,叛逆便由此可见一斑。在那个封建社会,她敢作出这样的判断,实属不易啊。再是她与宝玉的爱情,自她邂逅宝玉以后,就把宝玉看得异常重要,将他引为知己,甚至把一生的希望,爱恨等等一切都寄予宝玉。贾家家长为宝玉安排的新娘从来不是她,是完美的宝琴,或是聪明伶俐的宝钗,她从来都没有机会与宝玉共结连理,但她对这段爱情深刻而坚定,她从不放弃,倔强苟延残喘地飞蛾扑火地企图保护这段爱情。他们深爱彼此,渴望婚姻自主,渴望终成眷属。

  但大家族里的婚姻还牵连着许多利益关系,岂是两小无猜就能终成眷属的?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但黛玉从来不因为看到阻碍便放弃,反而是渴望逃脱这一切。这是她的叛逆,她的勇敢。她根本就对封建的一套不以为然!但时代的力量太大了,是不可逆的,她和宝玉太渺小了,反抗只是徒劳,并不能守护他们脆弱的爱情。一个被迫另娶,一个闻他婚讯病陨、焚稿断痴情。终是守护不住托付了一生的人,她的灵魂像是被抽离了所有,她根本再没有站起来的依托,她根本没有那么坚强,她何其叛逆,又何其脆弱,她根本承受不了失去宝玉。长久以来她的天塌了,生性悲观的她,好像很厉害很尖酸刻薄很勇敢的她,竟就这么病陨了。她倔强地焚掉她的宝贝诗稿,最后心灰意冷地死去。至此,黛玉的"还泪之行"结束了。

  还记得那个葬花的黛玉吗?芒种节,大观园里绣带飘扬,花枝招展,众姐妹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黛玉却独自躲在花冢,呜咽着吟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她本"心较比干多一窍",可想而知她的心里有多么大的悲伤,多么大的愁思,无法排遣,她的孤独从没有人倾听。在这个纸醉金迷,勾心斗角,伪善虚伪的大观园,她从来害着孤独病,无法排遣。没有人引她出来,她也逃不出来,压抑的心理从来不使她幸福,却使她更渴求幸福,更讨厌虚伪。她也就更与这里格格不入。贾母对她宠爱有加,她衣食无忧,但她超脱的灵魂不属于这里,她常常生出"寄人篱下"的伤感。我想,她是多么渴望一个桃花源啊,简简单单快快乐乐。所以,她葬花,是否也是为那花儿造一个自己可望不可求的极乐世界。

  万物逢春,皆主生盛的初春时节,她拈得之诗"粉堕百花渊,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诸如此类,她毫不顾忌她的困扰,一次次直言不讳,其实是否也是她的幸福的追求?

  所以说,这个悲惨的人儿是那么真实,惹人怜爱。为她的遭遇生怜,为她的爱情生怜,为她的尖锐不知掩饰生怜,为她的无助生怜。所以有人说"少女黛玉的情怀,我们都有。"亦是因此曹公塑造的黛玉才更加真实,更加引起我们的共鸣,更加打动人心。所以黛玉才受这么多读者的怜爱。

  有人问我,你听过一个老人出海打了一条大鱼的故事吗?你是否会讶异:这不是很普通的故事吗?他又问,那你听过一个老人出海打了一条大鱼却被鲨鱼吃光只剩一条巨大的鱼骨头的故事吗?这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而且我们知道,外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叫玛丽和苏的,也有很多叫玛丽苏的,但真正被我们记住的首先是那些性格鲜明甚至缺点诸多的人。像《飘》里的斯嘉丽和巴特勒,或者《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亦或是《红与黑》里的朱利安。

  而曹雪芹笔下的,是林黛玉,他要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林黛玉,仅有的林黛玉,她有她的性格,在书页里的时代,她是存在的这样一个人。或许你爱或许你不爱,她都在她的世界里,花开花落,站成一种姿态,别具一格的姿态。

  虽然她的缺点很突出,她的性格十分不合主流,但真实的她仍然散发着一种悲哀的美,好美好悲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ongloumeng/11048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