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阅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阅读《红楼梦》有感1

  没有阅读红楼梦之前,以为红楼梦就是讲情情爱爱的小说。拜读之后发现,红楼梦可不只是讲宝玉、黛玉之间的故事。蒋勋说:红楼梦是讲青春的故事。这里的主要人物年龄都徘徊在14—16岁,正值花季雨季的青春年华。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热血沸腾,青春是迷茫,青春是对生命的好奇,青春是叛逆,青春是心怀有梦,有情有义…蒋勋又说:大观园就是红楼梦里的青春王国。

阅读《红楼梦》有感

  这里包容了贾府的年轻人的青春特殊时期的梦想、情谊、叛逆、热血,她们的青春在大观园里完整。

青春:自我个性的彰显

  大观园是特别为了接驾元春贵妃回贾府省亲而盖。元春走后,为了不荒废大观园的美丽风景,就给这些弟弟妹妹住进去了。在这里,一步一景,别有洞天。

  这里更是贾府少男少女摆脱教条,摆脱繁文缛节的伦理文化的秘密基地。

  这群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渴望一种来自对生命的探索,对个性彰显的渴望,对情义,对文学的追求,趁着大家长贾政在外出差,创办了海棠社。大家志同道合,凭着对诗歌的浓厚兴趣,约好定期组织聚会,用自制的游戏规则,进行诗歌的创作比拼。

  社团是贾家三姑娘探春提出,她的邀请函中表达用诗来作为聚会的主题,让大家围绕着共同的爱好、兴趣,摆脱现实中对名利的追求和夺取,从而找到更高的生命理想。

  在儒家伦理思想的长期压抑下,每个年轻人都渴望得到个性上的彰显。渴望突破牢笼,渴望权威,渴望叛逆。海棠社规定,每个参与的人都必须给自己取号。这是他们摆脱伦理,渴望显露自我的方式。因为青春就是自我的彰显。

深入骨髓的世家文化熏陶

  海棠社充分展现了大家的内心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一种高雅的生命情趣。探春创办诗社前,写的邀请函,先是让读者窥探了这群孩子隐藏的文化底蕴。

  第一次正式的诗歌比拼,大家用菊花做宾,用人做主。分用12种人与菊花不同的对话来拟诗。这一场比拼,每个人可谓是信手拈来就是一首诗,每首诗包含的典故足以证明,贾府的少爷小姐们平时在饱读诗书上没少下功夫,每个人作的诗充分展现了她们的品味与生命哲学。从这一首首诗歌中,窥探出他们的文化的深厚。不禁思考:他们小小年纪,怎么会具有如此超越一般小孩的品味和文化底蕴?

  我想这大概是源自贵族文化的传承吧。贵族的传承不是物质的传承,而是文化的传承。富不只是财富,更是精神上的富裕。贾府的孩子们从小在这个家族中耳濡目染,传承了贵族的精神与文化。文化已经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在他们身上,有着深入骨髓的高雅。

  就如,家常螃蟹宴后,大家酒足饭饱,即兴就这螃蟹作诗;又如,宝玉与戏子蒋玉函在酒楼行酒令,每一个酒令都是诗,夹起一块食物就要念出食物有关的诗句。再如,牙牌酒令,一副在我看来满是小点点的牌,他们却能以此联想,吟诵出名人诗句,由衷让人佩服。

  文化是渗透在人身上的,自然而然散发的气韵,这是如此着迷的东西。高雅的文化追求让贾府的这些人与普通的家庭的小孩区别开来,它让人摆脱庸俗,让人对生活更加热情,让人有更高的生命觉悟。

阅读《红楼梦》有感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ongloumeng/16073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